蔣南翔同志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教育家,我國青年運動的著名領導者,新中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為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道路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切緬懷南翔同志的卓越貢獻和崇高精神
南翔同志于1913年10月6日生于江蘇省宜興縣。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33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他在起草的《清華大學救國委員會告全國民眾書》中喊出了愛國學生的共同呼聲:“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這些工作在學生運動中有著重要影響,為喚起全國學生和民眾奮起抗日救亡作出了很大貢獻。1936年3月,任上海市學委江灣區區委書記。是年秋,任北平市學委書記。
1937年“七七事變”后,南翔同志歷任北方局青委委員、長江局青委委員、全國學聯黨團書記、南方局青委書記、中央青委委員、宣傳部長、東北局青委書記、哈爾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教育局局長、哈爾濱青年干部學校校長、東北局黨報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團中央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1952年11月,南翔同志受中央委派出任清華大學校長,1956年6月當選為校黨委書記。1953年9月起,先后任北京市高校黨委書記、北京市委常委兼高校黨委書記、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高教部部長、黨組書記、高教部黨委書記,仍一直兼任清華大學校長、黨委書記,直到1966年“文革”爆發。
在清華大學工作的14年間,南翔同志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辦學道路。他十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創立了“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引導學生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學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高度重視最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創辦了原子能、自動控制等一批高技術專業,為我國“兩彈一星”等重大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政治、業務、生活上關心愛護教職工,親自做一些著名老教授入黨的培養和發展工作,大力提高教師隊伍水平,促使清華大學在1952年院系調整后迅速發展為高水平的多科性工業大學。他主持校務期間,清華大學培養了近3萬名學生,涌現出一大批學術大師、興業英才和治國棟梁。
1976年起,南翔同志歷任天津市委書記、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教育部部長、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依然十分關心清華大學的改革發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南翔同志是黨的七大候補代表,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南翔同志的一生,是理想堅定、對黨忠誠、為真理而不懈奮斗的一生,是熱愛教育、熱愛青年、與青年同呼吸共命運的一生,是忘我工作、清正廉潔、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南翔同志是清華人的光輝榜樣,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認真學習弘揚蔣南翔教育思想的哲學品格
胡錦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蔣南翔校長富有創造性的教育思想”令人受益匪淺、終生難忘。蔣南翔教育思想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根本指導,系統地回答了社會主義教育本質、性質、功能等一系列問題,彰顯了實事求是、唯物辯證、以人為本等哲學品格,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唯實求是,是蔣南翔教育思想的基本哲學原則。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活靈魂,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精髓和根本思想方法。南翔同志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陳云同志贊揚他“一生唯實求是”。任清華大學校長后,他根據經濟建設對高級專門人才的要求,提出“大政治”“小政治”的觀點,推動了學校工作重心的轉移。根據學生思想實際提出“上三層樓”的政治要求——即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在當時全面學蘇的情況下,他認為學習蘇聯經驗要從中國實際出發,提出建新專業、搞新技術,指出“兼辦理科和工科,未嘗沒有好處。”堅持因材施教,強調不能把學生培養成“都像從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一樣”,并在清華實行“長學制”。貫徹我們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提出“教育、科研和生產三結合”,強調正確處理“獵槍與干糧”關系,推廣“真刀真槍地作畢業設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倡導“基層出政策”,認為對上級指示要結合學校實際進行“翻譯”,對錯誤思潮敢于“開頂風船”,強調“當別人頭腦發熱時,我們要冷一些,不要隨大流。”
辯證全面,是蔣南翔教育思想的強大哲學武器。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要求人們客觀全面深入地觀察事物、分析解決問題,在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過程中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南翔同志自覺用矛盾分析法認識處理各種矛盾,指出“辦高等教育,必須優先考慮和解決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一個是方向問題,一個是質量問題。”認真貫徹“又紅又專”方針,引導學生在政治上做到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和服從國家分配“兩個擁護、一個服從”。鄧小平同志曾談到:“清華大學的經驗,應當引起全國的注意。又紅又專,那個紅是絕對不能丟的。”南翔同志堅持一分為二看問題,用“三階段,兩點論”分析對待學校歷史。他善于把唯物辯證法用通俗的語言來闡釋,強調正確處理質量和數量、需要與可能等關系,堅持高校應該“重點發展”;強調從主客觀關系上分析人和工作的關系,提出“不是人選擇工作,而是工作選擇人”;強調正確處理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關系,指出“一個人有了全面發展的基礎,不是妨礙而是有助于他的專長的發展”;在指導屏蔽試驗核反應堆等科研工作時,提出“建堆樹人”“尖端分解為一般,一般綜合成尖端”等符合唯物辯證法的思想。
以人為本,是蔣南翔教育思想的哲學出發點和落腳點。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南翔同志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黨和人民特別是對青年抱有最深厚的感情、最真摯的熱愛,“像園丁栽培花木那樣”精心耕耘,努力培養“思想過硬、業務過硬、身體過硬”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教師是“高等學校最寶貴的財富”,強調教師和職工隊伍“兩個車輪”并重,主張“團結百分之百”。他多次引用老校長梅貽琦關于大師、大樓的名言并賦予新意,指出“社會主義大學的大師應當是相信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是先進科學家的光榮歸宿”。重視發揮業務骨干作用,認為全校的教授、副教授“108將是學校的穩定因素”,鼓勵他們在政治上“各按步伐,共同前進”,同時加強青年教師培養,促進“兩種人會師”。密切聯系師生,善于總結基層經驗,創建了“表揚先進集體”制度;正確認識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指出“加強黨的領導也就是加強黨和非黨的合作”;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要求領導班子做“不漏氣的發動機”。
奮力開拓“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發展道路
今天,我們紀念南翔同志誕辰100周年,就是要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哲學高度認識和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兩個根本性問題及一系列重要問題,在新的實踐中繼承和發展蔣南翔教育思想,成功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道路。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把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清華風格統一到辦學實踐。教育本質論是教育哲學的基本問題,要回答大學是做什么的、辦什么樣的大學等問題。堅持育人為本,教學、科研、生產勞動(服務社會)辯證統一,是蔣南翔教育思想的教育本質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國建設人才、科技、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清華大學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國家使命。我們要正確把握辦學的方向和質量關系,協調好追求世界一流和服務國家戰略“兩個戰場”,統籌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四項任務”,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清華精神,大力提高辦學質量,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使人們能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在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過程中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目的問題是教育哲學的另一重要問題,要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蔣南翔教育思想是社會功能與本體功能的辯證統一,強調既要培養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人才,又要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大力推進學校黨的建設,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引導大學生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建一流,加快轉變學校發展方式。教育發展觀是教育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要求大學回答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善于創新、勇于實踐,是蔣南翔教育思想對于大學發展問題的鮮明回答。我們要堅持把發展作為辦學治校的第一要務,深入探索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堅持學生為本、學者為先、學術為基、學風為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強化戰略布局,創新發展模式,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教育教學、學科建設、學術評價、資源配置和行政管理等綜合改革,健全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不斷解放和發展學校的先進生產力,不斷激發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推動學校改革發展、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教師節前夕致全國廣大教師的慰問信精神,切實增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使命感緊迫感,積極推進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創新,像南翔同志那樣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而不懈奮斗。(陳吉寧 胡和平 作者分別為清華大學校長和清華大學黨委書記)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