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盜”應有道,立法并非杜絕高校盜版書唯一路徑
新華網長春10月28日新媒體專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姚友明吳昊郭翔)陜西高新域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文凱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法律與知識產權系副教授閆文軍都認為,目前僅靠立法手段并不能徹底解決高校盜版書泛濫的問題。
張文凱認為,在“淺閱讀時代”,學生有學習讀書的需要,國家的政策也應該傾向于保護學生讀書的權利。“如果高校這點‘空間’也被封死,那么這無疑會給國民目前慘淡的讀書局面雪上加霜。”
不久之前,西安部分高校打印店被地方“掃黃打非”辦查封的新聞引起了網民的普遍關注。有網友表示,用“打非”的名義查封高校打印店的做法合法并不合理。
“從印刷術產生的歷史來看,印本的大量生產,使書籍留存的機會增加,減少手寫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絕滅的可能性。由于印本的廣泛傳播及讀者數量的增加,歐洲教會對學術的壟斷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戰,這才促進了后來各種學科組織結構的逐漸形成。”北京大學在讀研究生蔡洋說,“打非”這一做法在大學顯得不合時宜,它不僅違背了印刷術產生的初衷,也打破了大學兼容并包的學術氛圍。
為防止高校打印店觸碰法律“紅線”,閆文軍建議打印店主及時清除復印機復印后留下的記錄,“如果打印店故意將記錄保留并將相關信息用于經營目的,應屬于違法行為。”閆文軍說。
但他同時認為,靠“打非”查封打印店在操作層面有難度,“從絕大多數的在校學生和教師的學習方便的角度考慮,高校打印店的此類行為處于游走在合理使用與盜版侵權的邊緣。很難監管和界定。”
有網友建議稱,我國應參照歐美國家征收“復印版稅”的方法,從復印機、復印紙張、油墨的生產環節收稅。以此來限制和減少此類侵權行為的發生,此外,也有個別國家通過“復印版稅”的方式從所有復制行為中收稅補償著作權人。不過閆文軍認為,網友建議的這些方法也不能直接“洋為中用”。
“首先,這種方式畢竟只有少數國家用,不能說是一種成功的模式;第二,這種方式是不公平的,因為使用復印機的人,有很多并不是復印受保護的作品;第三,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作品數量太多,且情況較復雜,難以適應復印版稅的方式改變目前的現狀。”閆文軍說。
張文凱則建議稱,針對當下教材書籍的高價格,高校師生可以聯合起來,通過集體訂閱、團購購買正版、降價教材的方式來鼓勵購買正版圖書。“此外,地方文化教育部門也可以‘因地制宜’出臺一個意見,比如同一本復印多少以上涉及侵權可以查封。對于絕大多數打印店,還是應當給予保護和寬容。”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