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彬 繪
好不容易絞盡腦汁把活動組織起來了,可每次參加活動的總是些老面孔。要么就是各二級單位的工會主席、干事,迫于無人參加才報名,要么就是40歲以上的和離退休教師,年輕的教師很少。
人數眾多,每個人的興趣愛好都不一樣,這給開展活動增添了很大的難度。有些高校在開展教師文體活動的時候,還面臨著無組織、無場所、無經費的“三無”狀態。
開展高校文體活動一定要豐富多樣,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層次,以滿足教職工的多種需求。對高校的文體活動管理體制和組織方法要進行大膽改革和探索,形成“一體兩翼”的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
每天上午9點半,西南石油大學行政樓內除了接待師生服務窗口的教職工,其他人員都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走出辦公室,來到行政樓前的空地,做起廣播體操,鍛煉身體。教職工集體“工間操”,成了學校一道獨特的風景。
今年,西南石油大學啟動的教職工“人人入隊”工程,使得該校教師參加文體活動成為一種時尚,也讓往日受冷落的文體活動重新受到教師們的歡迎。
不知從何時起,原本頗受高校教師歡迎的文體活動,卻逐漸“失寵”,在一些教師眼里淪落成“雞肋”,昔日全校教師齊動員參與文體活動的場面似乎已成為一種記憶。
教師文體活動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意義和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新時期,如何讓教師文體活動煥發新的活力,使文體活動真正起到豐富教師業余文化生活、促進教師身心健康的作用?對此,筆者進行了調查。
高校文體活動“求參與”
這幾天,陳宏正在為學校舉辦一年一度的校體育文化節的事情發愁。為了湊齊學校工會下達的“運動員”名額,作為單位的工會干事,他用盡了“威逼利誘”的辦法,到處央求同事報名參加。
最終,在付出“請吃飯”的代價下,幾個關系比較好的朋友答應報名參加,才算完成任務,解了燃眉之急。
這讓已有30年教齡的陳宏感到十分的不解。“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只要是學校舉辦的活動,人人都會參加,體育文化節更是學校的盛會,像過年一樣熱鬧。”回憶起那個時候的場景,陳宏感慨地說,“今非昔比。”
據筆者調查,目前高校組織的文體活動受到教師們冷落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對此,成都某高校有著20多年工會工作經驗的曹文靜感受特別深刻。
在我國,絕大數高校都是由工會承擔組織開展學校教師文體活動的職能。曹文靜坦陳,在21世紀以前,高校工會在豐富教師文體活動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校工會在這方面的組織能力、號召能力已大不如以前。
“以前,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宣傳動員,老師們都會主動積極參加。”曹文靜認為,那個時候學校組織文體活動之所以受到教師們的歡迎,主要原因是生活比較單一,平時娛樂活動也比較少。“哪像現在,很多老師尤其是年輕老師寧愿宅在家里看電視,上網聊天,也不愿抽出一點時間來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文體活動。”
在偌大的室內運動場,稀稀拉拉的幾個人顯得格外冷清。四川某高校正在舉辦“迎校慶”書法繪畫比賽,如此冷清的場面讓活動主辦方負責人李建輝既尷尬又意外。
“按理說,校慶活動算是比較重要的,學校也正兒八經地發了通知,通知里面說得清清楚楚,要求每個單位必須選派足夠的人員參加,但結果還是讓我有點意外。”李建輝說。
在實際工作中,讓李建輝郁悶的還有,他們好不容易絞盡腦汁把活動組織起來了,可每次參加活動的總是些老面孔。“要么就是各二級單位的工會主席、干事,迫于無人參加才報名,要么就是40歲以上的和離退休教師,年輕的教師很少。”
面對失寵的文體活動現實狀況,曹文靜也很無奈。“不搞,對不起這份工作,以后開展文體活動就更加困難了;搞的話,費力費時,效果不好不說,更重要的是職業成就感受挫,總覺得是自己剃頭挑子一頭熱。”
文體活動為何不受待見?
一邊是學校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一邊是教師們并不領情,參與熱情不高。文體活動受冷落的背后到底有著什么樣原因呢?
“學校開展的文體活動太單調,完全沒有吸引力,基本還停留在上世紀的老三樣:球類健身、書法繪畫、知識競賽,比賽的獎品也還是老三樣:肥皂、毛巾、洗衣粉。年年如此,不參加也罷。”某高校的一吳姓教師說。
筆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與這位教師有同樣想法的人還真不少。他們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和進步,高校教師文體活動也應不斷改進。
工作忙、壓力大、沒有時間,是高校教師們不熱衷參加學校文體活動的一個主要原因。
四川某高校30歲的戴路每個學期平均有320學時的課,還承擔了多個科研項目,作為一名孩子剛滿半歲的年輕媽媽,她直呼吃不消,“還沒有開學就盼望著下一個假期,連家都快顧不上了,哪還有心思參加文體活動?”
“按道理,在這種巨大壓力面前,學校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剛好是一張一弛,可以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但由于學校組織開展的文體活動缺乏新意和吸引力,使得很多教師寧愿放棄這個本可以讓自己喘口氣的機會,也不愿浪費時間和精力。”戴路說。
換個角度看,活動組織者也有自己的苦衷。
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教師的人數也在不斷攀升,文體活動開展難度加大。“人數眾多,每個人的興趣愛好都不一樣,這給我們開展活動增添了很大的難度。以前學校教職工只有500多人,現在翻了4倍。因此,要組織一個全校教師都能參與的文體活動,的確不現實。”李建輝說。
除了教師人數激增的現實狀況,有些高校在開展教師文體活動的時候,還面臨著無組織、無場所、無經費的“三無”狀態。
除了校工會平時組織開展一些活動之外,絕大多數高校并沒有像大學生一樣成立各種文體活動的協會和社團這種民間組織,即使有些高校成立了類似于籃球協會、舞蹈協會等組織,但由于受到活動經費的制約,也多半處于有名無實的狀態。
此外,高校缺乏開展文體活動所需場所也是制約文體活動蓬勃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高校教師人數增多了,但另一方面,學校所能提供給教師開展文體活動的設施卻沒有相應增加。“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去搶占學生文體活動的設施資源,但還是杯水車薪,不能完全滿足教師的文體活動需求。”曹文靜說。
如何讓教師走出辦公室動起來?
要讓文體活動煥發新活力,使文體活動有特色、受歡迎、被喜愛,就必須創新工作思路,在管理運行體制、組織方法、活動內容及活動形式上下功夫。
西南石油大學校工會常務副主席陳德頡認為,要改變目前高校文體活動不受教師待見的狀況,最重要的就是在文體活動內容上進行創新,把教師吸引過來。
“由于高校教職工年齡、性別差異,文化素養、欣賞水平不一,因此,開展高校文體活動一定要豐富多樣,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層次,以滿足教職工的多種需求,要根據教師的興趣、愛好、特長、需求進行設計,而不是幾十年不變。”陳德頡說。
有數據顯示,高校教師的患病率排前四位的為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體重超標、肥胖已成為教師身體亞健康的“禍首”。有鑒于此,從今年開始,西南石油大學啟動了一項針對全校教職工的特別計劃——“人人入隊”工程,學校以紅頭文件的形式,要求每名教職工至少參加一個文體組織,以此加強教師的鍛煉。
為確保“人人入隊”工程順利實施,西南石油大學還把每周四的下午定為全校無課日,專門騰出這個時段,開展全校性、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讓教師走出辦公室,走進運動場。
“入隊工程”實施兩個月以來,受到了教職工的熱烈歡迎。現在每周四的下午4點半,把手頭的工作完成之后,西南石油大學學工部的劉小萍就會跟同事一起去教工小區網球場,在教工網球協會教練的指導下,練習打網球,鍛煉身體。
4月20日,來自中國地大(武漢)、華中科大、華中農大等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單身教師,一起赴孝感天紫湖畔,與湖北省直機關同樣單身的男女參加野外拓展活動。活動主辦方、中國地大(武漢)工會負責人表示,這已是該校第三次舉辦為學校老師定制的相親活動。
該負責人說,高校教師擇偶的眼光普遍較高,其中很多并非武漢本地人,交友圈子相對狹窄。加上他們大多學歷高,把青春都奉獻給了學術,在戀愛這堂課上他們并不及格,也容易成剩男剩女,我們得想方設法讓他們多上這樣的戀愛補習班。野外拓展活動植入“相親”主題,也算是文體活動的一種創新。
大連大學校工會杜敏認為,高校文體活動的現有管理運行機制也是制約高校文體活動發展的根本原因。
據筆者調查,目前,我國高校教師文體活動主要由校工會組織實施,雖然二級單位也相應成立了二級工會,但二級工會的工作人員都是兼職的,主動開展文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就憑校工會為數不多的幾個人,要把幾千甚至近萬名教職工的文體活動組織開展好,難度可想而知。”某高校校工會負責人表示。
杜敏建議,對高校的文體活動管理體制和組織方法要進行大膽改革和探索,形成“一體兩翼”的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在以校工會為主的基礎上,大力加強二級單位工會和教師自發成立的協會、俱樂部的建設,基本實現由工會集中管理到二級工會、協會俱樂部自主管理,變工會組織管理為協調服務。”
據了解,上海大學校工會主要負責組織全校性的大型文體活動,30個基層分工會結合自身特點,在小范圍內,靈活機動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從而保證工會文體工作以點帶面,全面鋪開。另外,該校還有13個教職工文體協會,經常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高校教職工的文化體育活動,是校園文化的一種自然表露形式,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有效載體,學校必須高度重視。我們實施‘人人入隊’工程,提供組織上的保障、條件上的支持,組建各種文體協會,以傳統特色項目帶動各種活動自發地可持續地開展,其目的就是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環境。”西南石油大學黨委副書記、校工會主席張文衛說。(葉思雨 郭聰 通訊員 曹正)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