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相關規定,自2013年7月起,畢業離校時尚未落實就業崗位的畢業生,都可以進行實名登記,享受一系列就業服務。
未就業實名登記:人走茶不涼
■實名登記從人社部門的實際工作來看,實質上是失業登記,有的畢業生對此有心理認可障礙,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有些家長也不愿意。
■“如果政府部門能開發出更多符合大學畢業生特點的崗位,提高推薦崗位的專業對口率,那么,就業促進計劃肯定會讓更多畢業生受益。”
■大學生就業涉及個人、高校、政府、中介組織、用人單位,五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解決就業問題。從政府角度而言,要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提升就業幫扶舉措的效度。
又到一年畢業時。李崇林回想自己去年離校時的情形,那份失落和彷徨仍記憶猶新。
畢業于沈陽工程學院的李崇林,來自一個低收入的殘疾人家庭,自身也有肢體殘疾,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躋身699萬求職大軍中的他無所適從。
畢業后,他回到家鄉遼寧省本溪市人才服務中心進行未就業登記,得知自己可以申請困難家庭公益性崗位,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遞交了材料。沒想到,在經過3個月的等待之后,李崇林簽訂了人生的第一份就業合同,得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在他等待的這段時間里,本溪市人才服務中心對像李崇林一樣家庭困難及殘疾大學生進行了一對一的調查摸底,了解其家庭、學業、特長和求職意向等實際情況,從征集的崗位中推薦最合適的崗位,確保100%兜底安置。
讓李崇林們受益的,正是國家自2013年實施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這項計劃涵蓋了從就業失業登記、提供就業服務、組織就業見習、組織技能培訓,到創業扶持、特殊幫扶等各個環節,綜合運用各項政策措施和服務手段,幫助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盡早找到工作。
該計劃實施以來,各地落實情況怎樣,參與其中的畢業生們有哪些切身感受,如何更好地幫助未就業畢業生盡早就業?圍繞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畢業生緣何冷對未就業實名登記
離校后未就業,接受就業服務的第一步是實名登記。
“計劃”明確,允許畢業生異地登記、在登記地享受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負責人表示,這一措施打破了以往基于戶籍制度形成的就業服務管理模式,是此項計劃最大的亮點。這一突破,適應了高校畢業生流動性大的特點。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鮑威副教授認為,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登記,并建立實名信息數據庫,是把離校未就業大學生正式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舉措,可以有效地與其他失業群體進行區分,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和管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讓各級人事部門、人才服務機構、高校準確掌握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情況,根據實名信息開展就業推薦、就業見習、就業援助等工作,各地在開展實名登記工作時,可謂“各顯神通”。
北京市各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在轄區內設立實名登記窗口,參加登記的畢業生可獲得一張《聯系卡》,享受政府各級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
遼寧省人社部門將省教育部門移交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基本信息,分解到各市進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建立了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點對點入戶落實的實名制就業聯動新機制。
山東省開發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動態登記系統”,在山東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的基礎上,在有效利用網站數據資源的同時,對信息進行更翔實的整合分類,把就業與未就業畢業生數據分類統計,及時獲取畢業生的就業動向,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促進服務。
然而,在采訪中記者卻了解到,很多未就業的畢業生對實名登記的積極性并不高。
來自北京某區縣的登記服務人員有些無奈地表示:“畢業生好像更相信熟人介紹這種渠道,工作人員給他們打電話推薦工作時,經常被人當成是推銷電話或騙子電話直接掛斷。”
“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切身感受到,要做好實名統計工作不容易。”遼寧省人才中心畢業生處李洪良處長介紹說,畢業生基本信息不完整、不準確,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主管部門無法完全及時、準確地掌握畢業生情況,給普查工作帶來一定難度。
李洪良表示,在普查中發現,25%左右畢業生的手機號是空號、錯號,有的家庭住址不準確或居住地址變更,無法及時聯系畢業生本人。為此,遼寧省對數據庫中沒有聯系方式的,按家庭住址入戶走訪;沒有家庭住址的,同街道(鄉鎮)派出所溝通,根據學生身份證號查詢家庭住址信息后,再入戶走訪。
實名登記信息,是獲取有針對性就業服務的重要基礎。但是,部分未就業的畢業生卻并不愿意去進行登記,癥結在哪里?
某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實名登記從人社部門的實際工作來看,實質上是失業登記,有的畢業生對此有心理認可障礙,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有些家長也不愿意。
小浩畢業于成都某高校,2013年離校時,沒有落實工作,后來經朋友介紹找了一份在廣州的工作。談起為啥不愿進行實名登記,他說:“首先覺得流程麻煩,推薦的工作沒有多大的選擇權,不一定專業對口,希望自己去闖一闖。”
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王蕾是2014屆畢業生,臨近離校,她還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當問及是否會去進行失業登記,王蕾的想法是:“不如自己找。”在她看來,找工作主要還是靠個人能力,投簡歷、找工作的過程也是積累經驗的過程,體驗的過程很重要。
北京市人才開發中心主任張秋建指出,對于這種現象需要客觀看待。據他觀察,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主要存在三類情況:一類是沒有就業意愿的,比如準備升學、出國、創業或是家庭條件好等因素疊加所致;二是有就業意愿的,自身條件不錯,在挑揀,想找更好的用人單位;還有一類是有就業意愿,但因各種因素找不到工作的。
鮑威說,就離校未就業畢業生而言,“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兩種情況都存在,尤其是后一種,由于個人職業追求、家庭期望、實際工作情況等原因,主動放棄就業而處于未就業的狀況,這是在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和高等教育變革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值得充分關注的新現象。
“量體裁衣”能否對上畢業生口味
如何盡快讓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找到工作?“計劃”提出了一攬子舉措,涵蓋從提供職業指導、就業信息,到組織就業見習、技能培訓,到創業扶持、特殊幫扶等各個環節,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落實計劃過程中,各地結合本地實際不乏有創新之舉。
針對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各地出臺了求職補貼發放的具體標準和程序,一些省還擴大了政策享受范圍。如天津規定零就業家庭、單親家庭的高校畢業生,湖北規定烈屬和殘疾家庭高校畢業生、云南規定3個藏區縣和8個人口較少民族的畢業生可領取一次性求職補貼。
對日漸興起的網絡創業模式,浙江省給予大力支持,出臺文件將網上創業高校畢業生列為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和社保補貼政策扶持對象。
為穩定就業崗位,山西省明確,抗風險能力弱、生產經營出現暫時困難的企業將享受緩繳社保費、培訓補貼等多項政策扶持,緩繳期間,參保職工不受影響。同時,山西省政府自掏腰包1.83億元購買6800個基層公共服務崗位,吸引那些畢業兩年內仍然沒有找到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江西省開發了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創業“一鍵通”服務平臺,向全省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招聘求職、職業培訓、入職前崗位見習、公益性崗位和創業扶持申請登記服務,他們只要登錄江西省就業創業網主頁,點入“一鍵通”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所需進行報名。
針對勞動力市場一直存在技能型人才需求大于供給的情況,四川省要求各地集中區域內職業培訓優質資源,對有培訓意愿的畢業生,開展適合產業發展需求和畢業生自身特點的職業技能培訓,同時動員有培訓愿望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自主選擇培訓項目,做到申報一人、培訓一人。
提升就業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就業見習。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各地都擴大了就業見習規模,積極動員當地一批條件較好的用人單位參與見習活動。以貴州為例,今年計劃組織至少4000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見習,并將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就業工作績效考核范圍。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負責人介紹,自2009年以來,已經有100多萬高校畢業生參加了就業見習,其中多數通過見習實現了就業。
綜合運用各項政策措施和服務手段,就是為了使每一名有就業意愿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盡早就業。以遼寧省的數據為例,2013年,參加轉崗和技能培訓12840人,參加就業見習7820人,參加“三支一扶”就業服務計劃102人,參加創業培訓1890人。通過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共同努力,全省首批27361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中,實名制就業率達93.7%。
那么,對畢業生而言,這些措施是否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他們對就業服務還有哪些期待?
2013屆畢業生張琪,不僅擔任過學生干部,還是省優秀畢業生,但畢業后一直未找到滿意的工作。她回到家鄉后,通過報到登記得知,當地人才服務中心正在組織高校畢業生走進企業,進行崗位對接。于是,她遞交了簡歷,對接會后,憑借自身素質贏得企業的認可,被成功錄取。
張琪說,初出茅廬的大學生由于沒有工作經驗,想找到特別滿意的工作比較難,政府部門為我們提供形式多樣的就業機會,這實在太重要了,可以幫我們積累一定經驗,以后再找更好的工作。
“找個工作不難,但對本科生而言,專業對口的工作不好找。”從畢業到現在,不到一年里,小浩已經換了兩份工作,他坦言,“像我這樣的情況,在同學中很普遍。如果政府部門能開發出更多符合大學生特點的崗位,提高推薦崗位的專業對口率,那么,就業促進計劃肯定會讓更多大學生受益。”
在王蕾看來,最大的期待就是加強對招聘企業誠信的監管。因為她在求職過程中,已經遭遇了好幾次“不靠譜”的事情。她告訴記者,一次是投完簡歷之后半個月,打電話問詢結果,竟然聽到電話提示是空號;另一次是應聘文員職位,去了之后告知要做銷售的工作,工資和待遇完全不是當時承諾的情況。
“在校期間,參加宣講會或是校園招聘會,一般都有學校審核把關,感覺安全有保障。畢業后,到社會上參加招聘會,最擔心的就是企業不誠信。”王蕾表示,對于非畢業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學生而言,還有另一個期待,就是希望營造更加公平的就業環境,不能唯學歷是瞻,在看重學歷、證書等的同時,要更看重個人能力。
畢業了,如何才能不被“剩下”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是一種轉型中的煩惱。”5月2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指出,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之中,產業結構跟高校畢業生需求產生階段性的不匹配,高校畢業生增加的速度,快于新產業提供的崗位數量的增長。
就高校待業者的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鮑威曾做過專門研究,他發現,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將有效促進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但與發達國家相關研究中所發現的第三產業發展與高校畢業生就業之間的正相關性趨勢截然相反,在我國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中,第三產業發展與就業之間卻呈現出負相關性。
鮑威說,這就意味著,由于我國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低端化,其吸納的主要勞動力為勞動力成本和教育素質較低的農村流動人口,以傳統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并沒有為吸納高校畢業生提供有效支撐。
信長星表示,要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問題,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從全球視野而言,高校畢業生待業是較為普遍的現象。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經濟衰退導致原本積重難返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各國高校畢業生失業率紛紛創歷史新高。”鮑威指出,與傳統失業群體相比,高校畢業生待業者由于缺乏系統的就業經歷和社會生活閱歷,心理耐挫折能力相對較弱,針對高學歷者失業的現象,需要采取相應措施。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黃敬寶指出,畢業生離校時未實現就業的原因極為復雜,涉及勞動力市場、高等教育和學生個人等諸多因素,各國也相應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說,很多國家針對市場需求推進高校教育改革,以增強其適用性;對在校大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服務,幫助其樹立理性的擇業觀念;完善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并提供完整的中介服務,促進大學生供求雙方的順利匹配。
張秋建表示,大學生就業涉及個人、高校、政府、中介組織、用人單位,五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解決就業問題。從政府角度而言,要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提升就業幫扶舉措的效度。
“比如說,促進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政府給企業提供補貼,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看重的不是錢而是合適的人。”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人?張秋建指出,一是要提高信息的充分度,實現信息匹配、共享,政府要加強信息收集和發布平臺的建設;二是加強學生實踐,除個人選擇外,學校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將實踐環節往前提,加強實習實踐的評估和反饋,而非“走過場”。
就加強創業服務,張秋建認為,不應該是某一環節,而是在創業過程中,鏈條式地幫扶,持續地關注、幫扶和發展。首先是加強創業評估,不僅要看大學生是否有意愿,還要評估其是否有能力;其次,加強項目信息發布和項目輔導,讓創業畢業生更快成長。
從高校的角度而言,高校應關注離校后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但依照目前的體制機制,高校感覺“心有余,力不足”。據介紹,目前,高校各院系一般沒有專門的人員做就業工作,主要是輔導員在做,但一個輔導員可能要帶不同年級,每個年級在同一時間段遇到的問題不一樣,確實無暇顧及離校畢業生。
中國政法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解廷民教授認為,學校就業工作職能定位與運行機制需要改進與完善,就業工作應主動向學生離校后延伸,有意識地做好畢業生離校后的職業發展、跟蹤服務工作,建立動態臺賬。如果僅僅為了就業率,顯然是短視行為,要將其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業質量的重要舉措。這就需要重新審視學校就業工作的職能定位和工作機制,這涉及職能、人員設定以及觀念的轉變。(記者萬玉鳳)
【鏈接】
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的《關于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的通知》(人社發[2013]41號),自2013年7月份起,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將有就業意愿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全部納入公共就業人才服務范圍,綜合運用各項政策措施和服務手段,力爭使每一名有就業意愿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在年底前實現就業或參加到職業培訓、就業見習等就業準備活動中。
這一計劃包括九大措施:實名登記、提供精細化職業指導、廣泛收集提供就業信息、提供針對性的創業服務、開展重點就業幫扶、組織就業見習、組織職業培訓、提供人事勞動保障代理服務、加強勞動權益保護。
實名登記:打破基于戶籍制度形成的就業服務管理模式,允許畢業生異地登記、在登記地享受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
提供精細化職業指導:通過應聘指導、模擬面試等方式幫助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提高求職能力。
廣泛收集提供就業信息:吸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企業,享受職業培訓補貼、財政貼息、社會保險補貼、技術改造貸款貼息等政策。
提供針對性的創業服務:實名登記的非本地戶籍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享受與本地戶籍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同等的政策扶持。
開展重點就業幫扶:針對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各地出臺了求職補貼發放的具體標準和程序,一些省還擴大了政策享受范圍。
組織就業見習:積極動員條件較好的用人單位參與見習活動,確保有就業見習意愿的畢業生能夠隨時參加。
組織職業培訓:人社部組織了1000所國家級重點以上的技工院校和實力雄厚的職業培訓機構,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可選擇適宜的培訓項目。
提供人事勞動保障代理服務: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可選擇相應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存檔并享受免費服務。
加強勞動權益保護: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合法就業權益遭到侵害,可直接聯系當地勞動保障監察部門。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實名登記制這一措施打破了以往基于戶籍制度形成的就業服務管理模式,允許畢業生異地登記、在登記地享受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是“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最大的亮點。這一重大突破,適應了高校畢業生流動性大的特點,突破了現行以戶籍為主的就業服務管理模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