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對話教育專家:高校財務透明是學費上漲的前提-中國教育

          首頁 > 

          高教

           > 對話教育專家:高校財...

          對話教育專家:高校財務透明是學費上漲的前提-中國教育

          教育專家:高校財務透明是學費上漲前提

          公辦高校每年的預算額度、預算結構以及支出情況,不能是一本“糊涂賬”

          李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導師。

          近年來,高校學費上漲的趨勢正在逐漸蔓延。據不完全通過,從去年開始,已有8個左右的省區市,對所屬高校的學費進行了上調,有些省份的上調幅度竟然高達60%。

          高校學費該不該漲?如果學費上漲,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日前,中國青年報記者就這一話題專訪了高等教育問題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導師李奇教授。

          中國青年報:您怎么看近期許多地方調整高校學費的做法?

          李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全面收費,其公共產品屬性開始降低,私人物品屬性開始增強,學生及其家長開始成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因而,要上調學費,高校就必須尊重學生及其家長的知情權、選擇權和聽證權,如果高校一方面提高學費,另一方面畢業生就業卻越來越難,這顯然不符合市場規律,上調學費的正當性就必定會受到公眾的質疑。

          不同高校學生本科教育后的增值狀況有哪些特點?我們現在平均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只有弄清楚了我們現在培養大學生的成本,以及對這個成本法定的分攤比例和結構,也就是國家財政分擔多少、社會分擔多少、學生分擔多少,才好確定一個合理的高校學費標準。如果這些都還是一團漿糊,那么對高校學費調整的討論只會流于形式。

          中國青年報:您的意思是學費上漲應該以高校教育質量和財務透明為前提?

          李奇:是這個意思。通常,高質量與高收費是成正比的,高質量意味著更多的成本投入。因此,質量透明是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的一個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合理地計算出當前培養一個大學生平均需要的教育成本,確定學生分擔的比例,就能制定各校的學費標準。通過讓公眾了解,每年高校在教學、科研、后勤、基建、“三公”等領域各自花了多少錢,從而既可以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也可以說明本校收費標準的合理性。

          遺憾的是,現在雖然有《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但是實際執行的狀況卻很難令人滿意。公辦高校每年的預算是多少、預算結構如何、實際支出情況怎么樣等,這些按道理公眾有權利知道的事情,現在都是比較模糊的,尤其是具體的人才培養的成本投入更不透明。

          中國青年報:有關一些高校財務是“糊涂賬”的批評聲,已經持續很多年了。為什么很難改善?

          李奇:首先是制度問題。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政府提出了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的目標。在傳統的學校管理制度中,政府也許清楚高校的財務狀況,但政府不一定有義務讓公眾了解高校的財務狀況。而在現代學校制度格局中,政府需要保障利益相關者的知情權,否則,就可能出現“糊涂賬”;其次是利益沖突的問題。按照委托代理理論,政府應該是高校運行的委托者,而高校的運行者應該是代理者,由于委托者和代理者在一些方面存在利益上的沖突,而且信息不對稱,所以高校往往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向政府、公眾披露,隱藏對自己不利的信息;第三是管理權在行使過程中的隨意性問題。高校的學術和行政管理部門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從而可以游走在制度與現實之間,為腐敗和權力尋租創造了條件。

          中國青年報:實現高校財務透明化需要哪些配套措施?

          李奇:最關鍵的還是要有嚴格的信息公開制度要求。國家在定期撥付給高校經費的同時,就應該將質量和經費使用情況的信息公開作為附加條件,說明不遵守相關規定應該承擔的后果。不論是“985”高校還是“211”高校,只要你接受政府的經費撥款,每年就應該定期披露教學質量的狀況和經費使用的情況,否則,高校接受政府撥款的權利就會相應地受到影響。只有這樣,政府、市場和社會才能夠通過信息手段引導高校的制度建設。

          中國青年報:對于緩解目前許多高校的財務困境,您有什么建議?

          李奇:我認為沒有特效藥,必須一步一步來。

          首先,應該調整公共政策的導向性。政府應該重塑高等教育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屬性,并且增強對高校的支持力度。政府是公立高等學校的舉辦者,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以及高校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增強,政府對高校的支持力度也應該相應增長,并通過法律和政策的形式使之制度化。

          政府在履行舉辦者或支持者職責的同時,還要考慮如何發揮委托者和監督者的作用。目前,項目經費是政府財政支持的一個重要形式,但很可惜政府并沒有把這些項目經費與公共政策的重大目標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平衡高校的權利和義務。因此,高校公開什么信息、如何公開信息以及沒有公開信息應該承擔什么后果,作為委托者和監督者的政府,應該高度關注這些問題。

          就高校自身而言,必須拓展辦學資源。一方面,高校必須合理定位,明確使命和目標,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拉近自己與市場之間的距離,并通過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方式,拓展辦學資源。在此過程中,高校必須正確處理高等教育使命與學術資本主義之間的張力

          最后,高校要提高辦學經費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許多學校一方面喊著沒有錢、要增加學費,另一方面花錢卻大手大腳。目前,“三公”消費在高校雖有所遏制,但基建、學術會議、項目經費的使用以及各種以改革創新名義而開展的活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現象,如何通過制度建設來加強高校自律,這是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記者 向楠 實習生 周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