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魯迅文學獎又惹爭議:只是“精英評審”的游戲?-中國教育

          首頁 > 

          高教

           > 魯迅文學獎又惹爭議:...

          魯迅文學獎又惹爭議:只是“精英評審”的游戲?-中國教育

          新華網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姜瀟、喻珮)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再次惹來一片爭議。作家阿來的報告文學《瞻對》意外遇冷,甚至以0張選票落選;周嘯天作品獲得了詩歌獎,卻被網友炮轟其水準只是“打油詩”。作為中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之一,魯迅文學獎究竟是“精英評審”的游戲,還是應獲得更多的大眾認可?

          阿來作品0票落選,評委說獲獎作品是“堅實行走的文字”

          《瞻對:一個兩百年的康巴傳奇》是作家阿來耗時8年完成的作品,出版后受到讀者好評,參評魯獎后被普遍看好。然而最終卻只得了0票,令人大跌眼鏡。

          “這個結果簡直荒誕離奇。我不是對所有評委都不信任,但至少報告文學這一塊,這些人的眼睛都瞎了”。阿來1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近期會寫專門文章對此事發表質問。

          參與報告文學單元評選的評委、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丁曉原接受記者采訪時沒有正面回應阿來作品的落選,只表示,今年報告文學共有194部作品參評,最后僅有10部作品入圍最后一輪評選,每位評委最多只能投5票。“可以說,凡是進入最后入圍的10部作品,都是精品。”

          丁曉原說,獲獎的5篇(部)作品,突出體現了報告文學真實、快捷地反映社會和時代重要話題、重大主題的文體特點與優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敘寫的題材又多樣廣泛,同時達成了“報告”與“文學”的統一。

          “獲獎作者都進行了扎實的采訪,做足了案頭功夫,追尋報告文學寫作的客觀真實,同時他們又注意表達的主體性和文學性。”他說。

          周嘯天“打油詩”遭質疑,程序和質量是兩回事?

          與阿來的遇冷相比,另一位川籍詩人周嘯天憑借詩詞選《將進茶》獲詩歌獎,有媒體摘錄王蒙高度評價其作品“亦屬絕唱,已屬絕倫。”網上卻噓聲一片,稱其作品更像“打油詩”。

          曾在魯獎推選階段質疑詩人柳忠秧“跑獎”的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1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將批評指向了周嘯天。“從網友提供的文本來看,還不如柳忠秧的詩。不知拿去參評的詩集水準如何,但一個詩人寫出這樣的詩句也真是‘夠嗆’。”

          參與本屆魯獎推選工作的文學評論家樊星提出,有可能網友評價的只是周嘯天的一部分爛詩,王蒙評價的是一部分好詩;每位詩人的作品都有好壞,就像去年魯獎中受到爭議的“羊羔體”,網友調侃的也只是車延高的部分詩句。

          “在如今雜語喧嘩的年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程序是一回事,質量是一回事。”樊星認為,現在值得關切的不是周嘯天的詩到底如何,而是是否有更好的詩歌被遺漏;如果周嘯天的詩獲獎確實是按照程序走,那么大眾也沒法否定。

          擔任中篇小說獎項的評委之一、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燁說,“評獎的操作環節其實非常艱難,幾百部作品篩選,每一輪評選都要在投票前充分討論,陳述自己的評選理由,還要在封面上簽字。每一輪的勝出都非常不易,對每一個作品都是艱難的選擇。”

          采訪中,多位評委也表示,作品質量是評選的最根本要求,此外對作品的題材、作家的年齡、地域等因素也要考慮。

          “精英評審”的游戲,不必讓大眾滿意?

          作為我國重要文學獎項之一,魯迅文學獎近年來似乎風波不斷。2006年,國家一級作家、擔任過第二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評委的趙麗華,因“梨花體”的詩歌風格引發大量爭議;2007年,數名評委成為魯迅文學獎最終獲獎者;2010年,武漢市紀委書記車延高憑借“羊羔體”獲得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引發爭議不斷。

          如何樹立中國文學獎的公信力?丁曉原認為,以魯獎為代表的當下精英文學評獎的社會認可度較低,應該引起重視;專業評委應多聽取受眾意見,而不是將文學封存在象牙塔里。“但實際操作中,還遇到各種問題。比如第五屆魯獎評選中,我們曾設立了網上讀者投票的環節,卻出現了人為操作投票數等問題。”

          湖南作協副主席歐陽友權是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同時也是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評委。他認為,魯獎說到底還是以專家評價標準為主的“精英評審”,難以讓每一個人特別是普通大眾滿意。

          “隨著傳媒日益發達,可以經過一步步改革,探索建立一個好的平臺或操作機制,讓讀者的表達渠道更加暢通。”歐陽友權說。

          方方認為,“真正的文學獎,只要評選的結果大家認為不錯,機制上公開或不公開都沒關系。拿出來的作品讓人信服就可以了。文學獎的價值所在就是讓更多的人讀到好的作品。”方方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