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被一位名叫哈金的華裔作家拿去了。不知怎的,看著頭版頭條的新聞,哈金的名子讓我一下子想起了哈爾濱,想起了大學同系、同年級的金雪飛同學,果不然,就是他。他能獲得如此大獎,在美國華人中,創造了第一,我實在太自豪,太榮幸了。哈金獲獎后,無論在美國主流媒體,還是在文學圈子,都是討論的熱點,我呢?也會在有意無意之間提到哈金是我的同學。終于有一天,一位國內來的作家,直言不諱地質問我:“如果你們是同學,你看看人家哈金?”言外之意,難道你不覺得慚愧嗎?
慚愧?想都沒有想過,因為我們根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留學后,我一直在紐約商場上做事,金雪飛呢?生命中,從未放棄過寫作。記得20世紀80年代中,我們還在為生存、學位、身份忙碌拼命時,在美國第一次與哈金通話,他竟然談的是詩歌創作,我當時沒好意思對他直說:“你的神經少了根筋嗎?現在什么時候,溫飽還不保證,談什么文學?你不是瘋啦,就是太浪漫啦!”然而,現實中的他,在文學創作路上,走得很遠,很久,很清貧,很超然。提起哈金的名字,惟有欽佩感。
具體到沾哈金的光,不久前,與哈金夫人聊天時,她給我講了兩個有趣的故事。來美國不久,哈金在離波士頓不遠的小鎮上,找到一份在美國餐館為客人配酒的工作。美國的酒300多種,不說別的,就是背,哈金也背不下來,還沒真正干起來,他的工作內容已經從前臺的服務生,降為洗碗、收碗清理工了。當哈金獲得大獎后,紐約時報的記者打電話到餐館證實此事。那已是十幾年前的事了,但當初的老板還記得這位不合格的服務生。這個原本尷尬的片斷,反而成為餐館里非常驕傲的歷史了。
留學時,經濟艱難的哈金夫人,為了能照顧年幼的兒子,同時解決家庭經濟負擔,她做起了一個美國家庭的管家,當時,哈金的全家都住在這個美國人家里。哈金成名后,有一次要路過波士頓,這個美國家庭,一定要哈金做客。男主人電話通知了他所有的朋友,讓他們猜一猜做他家做客的貴賓,當提到哈金的名字時,大家對他們羨慕不已。更使老人得意的是,他曾經一直想出名,但是,沒有機會。自從哈金在接受美國各大媒體采訪中,提到這個美國家庭在他留學路上所給予的巨大幫助之后,這位男主人再也閑不住啦,因為所有的媒體采訪哈金后,也要采訪一下這個家庭。而且,如果哈金應付不了蜂擁而來的媒體而拒絕對方時,這個對哈金了解的美國家庭就被要求來彌補一下“未見哈金的損失”。確實,起初是哈金沾了老美的光,但十幾年后,在老美成名的夢想實現時,又是誰沾了誰的光呢?(陳屹)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