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對于金秋的北京是名副其實的,雖然短暫,卻讓人流連。
國慶前后,秋天的北京迎來了“留學”的秋天。
先是9月24日代表2000多名留學回國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資助的30多位高校青年教師,匯聚北京大學英杰會議中心,共慶該計劃15周年。
接著是9月30日代表16萬留學回國人員的311名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和22家留學回國工作先進單位的代表齊集人民大會堂,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國家的表彰。
然后是10月8日代表歐美同學會11000多名會員的3000多名會員,端座人民大會堂,聆聽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留學人員和留學工作的重要講話。
我們不妨要說,2003年秋天在北京接連召開的與“留學”相關的三個會議,帶給我們厚實的“留學收獲”。
“資助優秀青年教師計劃”自1987年設立以來,15年間共資助了2019名高校教師,被他們稱之為回國后的“第一塊饅頭”。15年前中國高校青年教師是什么整體水平,15年后中國高校教師隊伍又是什么狀態,兩相比較,該計劃的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
正是這一早在15年前,大家都認為是留學人員回國的“收獲”期到來之際而設立的計劃,使得我們很好地在急需人才之時吸引了眾多留學人員到高校任教。
15年間,因為這“第一塊饅頭”而后獲得更多更高資助的留學回國人員不計其數,取得成就者也不在少數,當這“進步者”中有院士有部長的時候,你會感到“留學”的收獲是沉甸甸的。
9月30日的表彰活動,從新華社通稿照片中,我們不能完全辨清胡錦濤這回在人民大會堂握了哪幾位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的手。
我們不難回憶起,同樣是在人民大會堂,江澤民至少握過馮長根、李建保兩位留英留日回國博士的手,馮長根如今是中國科協副主席,李建保當了青海大學的校長。
再往前,雖然不在人民大會堂,但鄧小平在北戴河握過留法歸國博士馬頌德的手,馬頌德早已從中科院自動化所所長成長為科技部副部長。
記憶中,我們還能從經典老照片中回想起,毛澤東當年也有過與李四光、錢學森等新中國成立之初回國的老“海歸”們在一起時的情景。當然,李四光們也都一一成為了他們所在領域的泰斗級人物。
也就是說,當歷史的接力棒轉交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時,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的接力棒也轉到了更新一代的留學回國人員手中了,諸如鄧中翰、程京、劉武君們。
當然,我們感興趣的遠不只是新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握住了哪位留學回國人員的手。關鍵的,當是黨中央、國務院選擇紀念鄧小平做出關于擴大派遣留學人員的指示25周年這樣一個契機,決定在國慶54周年前夕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批準中組部、中宣部、統戰部、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六部委聯合表彰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和先進工作單位。而且,胡錦濤還與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李長春四位政治局常委一同會見與會代表并作重要講話,曾慶紅并出席表彰大會、發表重要講話。
作為表彰活動的一個“后續”,曾慶紅又在國慶佳節當天攜中央、國務院各方重要人士看望不同時期回國的錢學森、金怡濂和屈冬玉三位留學回國人員。
國慶長假上班后的第一天,就在我們尚未完全領會此前胡錦濤和曾慶紅有關留學人員和留學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的時候,胡錦濤再次在人民大會堂對留學人員和留學工作發表重要的長篇講話,而且新華社在當天就播發了講話的全文。
這一次,胡錦濤參加的是有90周年歷史的歐美同學會的慶典,此前,鄧小平以留學人員的身份為歐美同學會會刊題寫過刊名,江澤民以留學人員和總書記、國家主席的多重身份在歐美同學會80周年慶典上發表過講話;這一次,胡錦濤面對的是臺下數千名各界留學人員;又有賈慶林、曾慶紅、黃菊三位政治局常委一起出席。這絕對是一個信號。它表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執政一年后,再次更加明確地把留學人才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胡錦濤和曾慶紅的講話,都一再強調了這一點。
這也許是一個標志。它昭示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自己的執政理念之中,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視留學工作和留學人員的重要作用。胡錦濤和曾慶紅的幾次講話,都把留學工作和留學人員的作用與時俱進地提到了一種新的高度。
這也應該是一次轉折。我們注意到,胡錦濤和曾慶紅的講話,既強調了黨和國家一貫的留學工作方針和政策,也對留學工作和留學人員提出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認識,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實踐中,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提出黨管人才原則和人才強國戰略之后,又把留學工作提煉和推進到一種新的層次和境界。這也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的現實要求。
如是,在秋天的“留學收獲”中,我們期待著更大的更多的“留學果實”和“留學舉措”。對此,海內外中國留學人員,全國留學工作界,為之振奮。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