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國首次恢復了高等院校入學考試,這是全國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上大學、拿文憑成為了當時千萬人的夢想和追求。大學文憑是邁向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的一塊極有分量的憑證。人們抱著把耽誤了10年的時間奪回來的信念,迸發出了極大的學習熱情,一時間,兄弟同校求學,夫妻同堂就讀的美談不時傳出,電大、夜大、文化補習班辦得紅紅火火。
規范國內文憑管理
現在,恢復高考已經20多年了,不重知識、不重學歷的時代已經過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知識就是力量”的觀念愈發深入人心。但近幾年來,社會上卻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假文憑,令人擔憂。在大學密集的中關村一帶,不時有向路人兜售假文憑的不法小販,只要肯出錢,不論哪個學校、哪種學歷的文憑都可以給你做。也正因如此,許多用人單位對前來應聘的文憑不放心,或到學校、或通過傳真等方式到高校查詢文憑的真偽。
文憑是學校發給學生的學歷證明。而假文憑的出現,是對真文憑的一種褻瀆,給學籍、學歷管理制造混亂,也干擾了人才市場。為此,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9月起,在全國推行高等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制度,注冊后的證書將進入全國高等教育學歷證書檔案庫,從2001年起頒發的畢業和結業證書未經注冊的,國家不予承認。推行高等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制度后,高校的畢業證書和結業證書仍由各高校頒發,并在所屬省市的有關部門注冊。各高校在完成了證書的頒發、注冊后,還應在規定時間內將注冊證書的電子檔案上報教育部備案,教育部在備案的基礎上,將這些信息輸入國家高等教育學歷證書檔案庫,以供網上查詢。
明確“洋文憑”認證范圍
在規范國內文憑管理的同時,教育部也出臺了對“洋文憑”的認證范圍的規定。改革開放以來,近30萬學子邁出國門,負笈海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對國際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回國工作的留學生人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然而,對于種類繁多的“洋文憑”,國內用人單位很難準確判斷其真偽和層次。為貫徹國家“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政策,促進教育國際交流,滿足廣大留學生回國人員及其他外國學位獲得者在我國升學、就業需要,同時為我國招生和用人單位鑒別外國學位證書及高等教育文憑、證書提供咨詢意見,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同意,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開展了對國外學歷、學位和中外合作辦學學歷學位證書的認證服務。
認證范圍包括:1、在國外攻讀正規課程所獲大學專科以上(含大專)學歷、學位證書;2、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取得的國外學位證書;3、經省、直轄市一級教育主管部門批準的碩士學位以下(不含碩士)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取得的國外學歷、學位證書。認證服務受理國別有美、加、英、法、德、意、俄、荷、日、印等30個國家,基本上涵蓋了我國留學生所赴國。認證內容包括:申請認證者是否曾在國外頒發證書的高等院校或教育、科研機構學習或研究;就讀學校或機構是否為所在國政府或權威評估機構所認可;申請認證者就讀學校或機構是否開設有證書涉及的專業并授予相應的學位;申請認證者是否確實獲得該學歷或學位;申請認證者就讀的學歷年限及所獲學位證書、文憑類別和學歷層次。
對國外學歷、學位證書進行認證服務,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一方面為真正的出國留學,學有所成者回國發展鋪平了道路,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克萊登大學”式的假洋文憑渾水摸魚。
中國的發展需要大批人才,嚴格規范的文憑管理系統如同一個檢驗站。通過這個檢驗站,將更有力地吸引人才為國效力;通過這個檢驗站,用人單位也可大膽、放心地啟用所需人才。這個檢驗站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間接的推動作用。 (劉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