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yvesant high school!(史蒂文森高中)!”當紐約人提到這所高中時,臉上都會露出一種不一樣的表情。好像所有的學生都應該被仰視一樣。這所高中在全紐約公立高中排名第一,入學之前孩子們要參加一個叫做SHSAT的考試,也叫特殊高中考試,每年三萬人參加考試去競爭700個名額。毫無疑問,只有全紐約最優秀的孩子才可能在這樣的學校占有一席之地。
無獨有偶,這所學校的校長從去年開始由一位華裔女性擔任,她叫張潔,1960年出生。見到張潔的第一面,是在哥倫比大學的中國展望論壇的教育分論壇上,由于嘉賓有的講英文,有的講中文,有的來自高中,有的來自大學,整個論壇的氣氛不太連貫而顯得有點沉悶。張潔開始用優雅地英文開始講解她眼中的中美教育。她圓臉,黑色的短發,面帶微笑。講話時聲音緩慢而清晰。20多年在美國教育系統打拼到今天,她對美國教育了如指掌,也對中美教育的差異有深刻的了解。她的講解,讓略顯躁動的禮堂安靜下來。
她在論壇上說,“關于職業選擇方面,西方的父母更愿意讓孩子自己來決定。而在中國,父母則愿意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職業選擇當中來。”
“在美國,教育系統對有殘疾的孩子總體來說比較尊重,尤其是有殘疾的孩子申請大學時,這不是一個減分的因素,反而是一個加分的因素,因為這體現了孩子的自我奮斗精神!”
“現在隨著中國經濟能力的增強,送孩子來美國讀高中的家長越來越多。很多人愿意問我,孩子在來美國之前應該在哪些方面加強學習?是英文、代數,還是體育、地理。其實這些都不重要。我認為中國的家長要培養孩子一種‘放手’的能力。很多孩子來到這里,面臨的是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問題。”
和張潔校長約在哥倫比亞大學Teacher College 的圖書館專訪談美國教育。我比約定的時間提前5分鐘到達采訪地點。發現張潔校長已經坐在門口的地毯上,一邊借用墻上的電源給手機充電,一邊用手機辦公。這是一副非常美國化的畫面。“現在事情太多了,手機快沒有電了,我就會有點擔心!所以趕緊充上電!”張潔解釋。換成中文時,她說話帶著北京口音,語速很快,抑揚頓挫。
讓孩子來美國接受高中和本科教育最近幾年在中國不斷升溫。而美國政府本身對美國教育的總體質量卻不是那么滿意。尤其是奧巴馬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美國的教育水平。因此一直沒有標準化考試的美國最近在奧巴馬政府的支持下陸續推出了“州立核心標準(Common Core Standards)”。這相當于各州需要推出自己的教育標準,例如學生在哪個年紀必須達到閱讀或者數學的一定程度才可以。因此所謂的標準化考試也隨之而來。而現在無論是學生和老師,都對所謂的新標準有所抱怨。因為考試增加了難度,而這些考試的內容似乎從未出現在以前的課程當中。然而更重要的是,“標準化考試”備受美國教育專家的詬病,有些人認為“州立核心標準”,是一種一刀切的政策,它假設每個學生都應該學習一樣的東西。
對于“州立核心標準”,張潔認為,短時間內很難看出它對美國教育質量的整體推動作用。但是總的來說,考試變難了。學生需要學習的東西變多了。它的效果需要幾年才能得到評估。
而就筆者了解,很多公立高中里,老師會專門花一段時間來教標準化考試的內容。
對于美國教育中另外一個熱門話題——“教師評估(Teacher Evaluation)”張潔也做了點評。紐約州率先推出了新的教師評估系統,既教師的表現需在教師在課堂的表現以及學生考試分數基礎上做評估。這個系統的推出同時贏得了贊譽和強烈的反對。批評者指出,這個系統的推出可能會讓老師更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非其他的指標,而張潔校長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做出評估,她認為這有利于學校對教師的管理,也可以讓一些長期呆在教育系統卻不做事的老師離開,讓新鮮血液進入。
無論美國教育發生著怎么樣的變化,美國的教育還是和中國的教育有著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美國的高中里,各種各樣的選修課,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尤其是很多公立學校都非常重視音樂教育。目前,就總體來說,美國教育還是比較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也更重視學生的創造力。
這兩年隨著中國家長的經濟實力的增強,很多家長都會問一個問題,“幾歲送孩子來美國比較好?”對此張潔表達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如果有條件送孩子來美國,當然是早一些比較好。但是孩子在高中之前,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比去另一個國家更重要。家庭的影響對孩子是一生的,因此如果過早的讓孩子離開父母而只身來美國,并非是一個好的選擇。總之,送孩子來美國,不要操之過急!”
作者簡介:范海濤。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專業畢業,《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作者,目前在美國華盛頓工作,系新浪專欄作者和新浪駐美觀察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