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今天熱鬧非凡,鑼鼓震天,一支女子魚燈隊歡快地騰挪跳躍。魚燈隊共有11人,人手一“魚”,有“鯉魚”、“鰱魚”和“美人魚”等,最大的“魚”有5米長。魚燈隊盤起“雙龍搶珠”、“稻桶陣”等陣法,看得大家眼花繚亂。
據中新社報道,青田龍現村是當地著名僑鄉,“稻田養魚”是當地傳統,并由此衍生了魚燈舞,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記者找到青田方山鄉唯一會扎田魚燈的老人吳鵬程。老人今年已87歲高齡,衣著整潔,精神很好,說話很有底氣,頗有“華僑范兒”。
吳鵬程告訴記者,他從22歲就接觸扎魚燈了,第一次是為了村里修路。當時,龍現村還沒有水泥路,村民去一次縣城很困 難,所以他動手扎了一排魚燈,籌集資金修路。當時挑選了十幾個年輕人,以“紅珠”領隊,每人手舉一盞魚燈,走出各種陣圖,到附近的村去舞魚燈。“魚燈舞到 一個村時,鑼鼓喧天,燈火輝煌,魚騰人躍。此時每家每戶都會事先放好貢品和紅包,舞到一戶人家,那家的主人就把紅包給舞魚燈的人。這種舞體現著吉祥如意、 連年有魚(余)、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舞魚燈很好看,制作魚燈卻比較繁瑣,做好一個魚燈一般需要2至3天的時間。魚燈的軀干骨架選用的是年份適當且竹質較 軟的毛竹,先到山上挑好毛竹,砍下來晾一下,再劈成一條一條的小竹子,做成魚的形狀;魚骨外包還要裹一層紙,再用面粉調成的膠水把紙粘好。“制作鯉魚燈最 復雜,鯉魚有魚鱗,要先把魚鱗按照不同尺寸畫好,剪下來再貼上去。”
魚燈基本是以水產品為主題,一般先由兩顆“紅珠”領頭,稱為“頭魚”、“二魚”的兩條“紅鯉”隨后,之后是鯽魚、田魚、塘魚、石斑魚、膂金魚、青龍魚、蝦、河豚、蟹等魚燈。
吳鵬程說,舞魚燈以走陣為主,有“編籬陣”、“二龍噴水陣”、“抲三拗”、“四角循”、“五梅花”、“六角循”、“鯉魚搶珠”、“剪刀陣”、“眾魚結龍”、“跳龍門”,分“春色戲水”、“夏魚跳灘”、“秋色泛白”、“冬魚結龍”、“鯉魚跳龍門”五段。
讓吳鵬程遺憾的是,由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輕視和疏遠,以及青壯年的大量外流,現在組建表演隊伍很難,但他希望這門民間技藝能夠流傳下去。
本文來源:()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