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留學史話:泰戈爾惟一的中國學生魏風江

          首頁 > 

          留學

           > 留學史話:泰戈爾惟一...

          留學史話:泰戈爾惟一的中國學生魏風江

          學校名稱:印度國際大學 國際大學 所在位置:日本,南魚沼市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82年學歷:研究生學校性質:學生人數:289人院校地址:8684

          一塊別致的墓碑

          半山水洪廟浙江安賢園,有一塊別致的墓碑。

          碑左邊,干凈利落的幾筆線條,勾勒出一幅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畫像,下面是泰戈爾的兩句詩:是大地的淚點,使她的微笑保持著青春不謝。

          碑的右上方刻著一行字:風,日夜吹拂;江,川流不息;我,永不疲憊。——魏風江

          下面是一張逝者的黑白照片,逝者魏風江(1912-2004),終年93歲。

          墓碑背面寫著逝者生平:

          魏風江先生,蕭山河上鎮人,原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中國南亞學術研究會顧問、原紹興市越秀外國語學校首任校長。

          1933年到1938年,受蔡元培先生派遣,留學印度國際大學,是印度詩圣泰戈爾惟一的中國學生。曾在印度國父圣雄甘地創辦的真理學院,直接受教于甘地先生……

          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事業,為此做出了杰出貢獻,受到了中印兩國政府和人民的盛贊。

          蔡元培批準魏風江赴印度求學

          輾轉聯系上魏先生在天津的外孫女,她說,父母一輩都不在杭州,想了解外公的事情,不妨找找他的生前好友。

          學校名稱:印度國際大學 國際大學 所在位置:日本,南魚沼市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82年學歷:研究生學校性質:學生人數:289人院校地址:8684

          循著這條線索,我們找到了魏先生的兩位朋友。

          王鐵安,當年曾參與創辦紹興越秀外國語學校,現已85歲高齡。“要了解魏老啊,我很熟的。”電話里,王老先生聲音洪亮。

          魏風江1912年生于蕭山,曾就讀于紹興一中、上虞春暉中學,高中畢業后到上海,在教育家匡互生創辦的立達學園學習。

          1913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憑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拿出1萬英鎊獎金作為基金,在羅曼·羅蘭、羅素、蕭伯納、愛因斯坦等國際名流支援下,于1921年在圣蒂尼克坦(意為和平村)創辦了“國際大學”。

          這所大學的學生,沒有宗教、種姓、貧富、男女之分,學習之外,學生必須勞動,植樹種菜、烹飪洗滌建校舍等,都要自己動手。

          1933年,泰戈爾的中國朋友蔡元培組織成立了“中印學會”并任會長,響應泰戈爾發展印中文化交流的號召,蔡元培會長批準推薦魏風江前往印度,到國際大學攻讀印度歷史文學,他成了國際大學第一個中國學生。

          你是第一只從你們祖國飛來的幼燕

          到國際大學后,魏風江見到了泰戈爾,泰戈爾對他說,你是第一只從你們祖國飛來的幼燕,歡迎你筑巢在圣蒂尼克坦,同我們一起生活和學習吧。

          學校名稱:印度國際大學 國際大學 所在位置:日本,南魚沼市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82年學歷:研究生學校性質:學生人數:289人院校地址:8684

          此后,魏風江開始在泰戈爾身邊學習印度歷史、文學,還結識了后來的印度總理尼赫魯等國際友人。

          后來,他又去了印度圣雄甘地的“真理學院”學習,那里有織布工坊、小型肥皂廠、印刷所和住宅,實現著甘地農村改革的理想。

          魏風江到真理學院第二天早上,就學紡紗——真理學院師生每天要紡紗一小時,每月交一定數量的棉紗。

          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后,魏風江才辭別恩師回國。

          [1][2]下一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