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報道,2009年美國的失業率創下14年來最高點,就業危機發生在各種人群中。2009年美國有150萬大學生畢業,將面臨5年來就業情況最差的一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僅發生在中國,在發達國家美國同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下對中美大學生擇業差異作一比較分析。
1.對工作地選擇不同
美國的大學生傾向于就近就業,而中國的大學生則傾向于到大城市工作。這主要是由于當前我國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較大,大城市的生活水平相對較高,發展機會相對較多,對大學生吸引力較大。但大城市本來畢業生就多,各方畢業生都想方設法涌到大城市,不僅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同時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度。
2.對職業的看法存在差異
美國某大學生就業服務網站進行的一次民調發現,80%的受訪者認為:“首先是要有活可干”,“找工作應該是有活就干”。即便暫時找不到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他們也會做一些兼職,直到找到全職工作為止。美國大學生一進校門都有長遠打算,早早就為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這主要表現為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及早規劃,培養能力;二是不急于求成,不企求一步到位。他們即便找到工作以后,跳槽率也很高,對于他們,第一份工作更主要的是積累社會經驗而非薪水和福利。然而中國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往往更注重物質利益,在選擇上過分強調經濟條件、生活環境、工資福利,對職業的選擇首先考慮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專業,而是職業的附屬物如工資、住房、福利等因素,要求一步到位。所以,政府部門、事業單位是大學生就業的熱門選擇。中國大學生普遍不愿意到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工作,主要原因是嫌工資太低,工作太累,環境不好、工作不穩定等。
3.學習實踐不同
中美兩國大學都有在校大學生實習制度,美國大學生學習實踐要通過the STTEP和service learning項目。The STTEP包括兩個項目STT(Student Technology Training學生技術訓練)和EP(employment program招聘程序)。
STT是學生科技培訓計劃的一部分。按學生的資訊科技協定簽署形式,每個學期他們將被要求參加一些預置講習班。這些學生可參加訓練營所提供的程序,只要他們沒有缺席,部門將支付學生工資。他們不會被那些與自己專業無關的部門招募。這種訓練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選擇,讓自己了解是否真的能勝任目前的專業。
EP:這部分計劃的目的是促進和招聘校園的IT崗位。該STTEP將接受申請在校園里的IT工作。這些應用程序提供給學生就業的相關部門。這個項目(STTEP)是每個學生必須參加的,當然這個項目也為學生提供在學校的就業崗位,讓學生不僅能學到就業技巧,而且給予學生在學校工作的機會。
一些美國大學實行“實習對調”制度,采用的是半年在校學習、半年外出實習的教育方式。為了推行這種實習制度,聯邦政府制定了完善的實習生制度,讓每個就業單位給各個大學提供充分的實習機會。美國社會也非常支持大學生實習,許多公司愿意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并給予他們真實的實習項目。美國大學生的實習有兩個特點:一是實習機會學生可以挑;二是學生實習有收入,有的還不低。
在中國,缺乏經驗已成為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因此,強化實習是彌補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力措施。當前中國實行的大學生實習制度已不同于沿襲已久的教學實習和學校組織的各種社團活動,主要目的是在用人單位有計劃、有目的地安置即將畢業的學生,給他們提供實習工作、嘗試工作的機會,不是學校和企業之間一種簡單的“對口實習”任務,而是涉及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大學生及其家庭的一種規范系統的常規化制度行為。但目前大部分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習缺乏認同感。據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組對106家用人單位的調查,愿意接受大學生實習的占48%,不太愿意的占52%。用人單位不愿接收實習生的原因有:擔心影響正常工作的占49%;擔心泄漏商業機密的占39%;擔心增加額外負擔的占34%;擔心萬一出事負不起責任的占20%;擔心不好管理的占19%。可以說,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習的各種擔心和不正確認識,主要是缺乏確保雙方共贏的實習制度造成的。
4.素質教育與學習思路不同
中美兩國大學生在教育學習觀念上存在很大差異,與美國大學生相比,中國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他們過多地依賴體制、學校、老師和家長。正是獨立意識的缺乏,使中國學生在學習態度上表現得比較被動。在許多中國高校,大學生上大學只是為了混一個畢業證,找一個報酬豐厚的工作,滿足自己的高級物質生活享受。素質教育在中國提出已有多年,但是不少學生還缺乏必備的內在素質,內在素質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社會交際能力等等,而這些內在素質往往是在大學階段形成的。
在美國大學圖書館里,課余時間基本上都有很多人在看書,做作業,復習功課,因為在美國大學里平時作業、小測驗、課程小組討論很多,這在客觀上也促進他們平時好好學習。美國學生認為成績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想繼續深造的學生。美國學生也熱衷于師生交流,學生們不僅會問一些上課沒聽懂的問題,還會告訴教授自己的人生打算和找工作時遇到的問題,教授們都很樂意幫助學生。
在人才市場上,好的成績能帶給雇傭者一個有價值的印象,至少說明你的學習能力不錯,或者人比較勤奮。這種觀念在會計、教育和電腦科學領域很普遍。好的成績只是內在素質的一個方面,從長遠看,良好的社交能力更重要。
【出國留學網LiuXue86.com - 新聞資訊】就業盤點:中美大學生擇業八大差異[1][2]下一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