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2012英國BBC:西楠:女性主義者閑聊

          首頁 > 

          留學

           > 2012英國BBC:...

          2012英國BBC:西楠:女性主義者閑聊

          學校名稱: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所在位置:英國,Houghton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895年學歷:本科 研究生 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8810人院校地址: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Offic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Houghton StreetLondon8313

          2012英國BBC:西楠:女性主義者閑聊1

          西楠:一個人支持某種理念常與個人經歷有關

          西楠,80后旅英自由撰稿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比較政治學碩士,曾任媒體記者及編輯。——編者

          套用近來微博上爆紅的“梁朝偉休閑生活體”來談談我所以為的理想女性生活:有時閑著悶了,能自個兒看會兒書,去健身房,不發一語,不必為家務事纏身,偶爾約三五好友上酒吧坐坐排解煩惱,第二天當沒事發生,重新投入大好人生,這才叫生活嘛。

          一直認為這樣的要求不算高,前幾日在倫敦人權行動中心(The Human Rights Action Centre)參加了一場女性主義聲援阿富汗婦女活動,卻再次提醒我,一部分人習以為常的東西是另一部分人可望不可及的天價奢侈品。

          聲援阿富汗婦女

          當晚活動分兩部分,上半場觀看關于阿富汗婦女的紀錄片,下半場為論壇討論,由阿富汗女權活躍人士、人權組織 Amnesty International 研究員 Horia Mosadiq發言及答觀眾問。

          紀錄片帶來的直觀效果很震撼,內容包括:當地“通奸”婦女被塔利班石刑;謀殺犯在公眾面前被槍決;而根據塔利班規定,女性不得接受教育,于是有女子學校的48位學生加老師被毒死;職業女性收到恐嚇信稱要“砍掉她三名孩子的腦袋”;婦女即使面臨生命危險,沒有丈夫陪同不能就醫,等等。

          其中最刺痛人心的一幕,是某位被訪女性的孫女,約兩三歲模樣,竟也頭戴極長的面紗遮面,比她的人還長出一大截,每走幾步就被絆一下。不禁想,當地這些孩子,從出生起是否就沒有機會暢快地沐浴陽光。

          那日在活動現場,主講者Mosadiq女士聲淚俱下,她說目前情況比十年前更糟,當地得到的國際關注更多因為軍事方面的原因,真正的人權和女權并沒得到重視。

          因為從事女權事務, Mosadiq成為塔利班的敵人。有幾次,她的孩子差點兒遭綁架、辦公室和家被人闖入、有人向她乘坐的車射擊……“每次回阿富汗工作,家人都以為我再也回不來……但支撐我們的是希望,愿后代比我們幸福。”

          女性主義者的無力感

          轉天在倫敦Waterloo火車站約見女性組織的一名義工,討論3月份將參加的一個國際婦女節活動。這位義工名叫Hasnaa,30來歲的女子,是個摩洛哥和西班牙混血,現給企業做培訓師。

          我們買來熱咖啡,坐在車站邊兩面通風的露天桌子旁聊天。我講起那個聲援阿富汗婦女的活動,Hasnaa談到自己的感受,承認作為個人想要改變世界的無力感。“世界很多地方情況還很糟糕,我甚至無法想象自己將來的孩子生活其中”,但“能改變一點是一點,即使只是十鎊錢也可能改變一位婦女的命運”。

          除此之外,哪怕多做不了什么,僅“傳播相關思想言論”(spread the words)總是力所能及的。就像那晚的聲援阿富汗婦女活動上,主講者曾舉例,當地十年前出生的孩子自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只看到戰爭、鎮壓和塔利班,而我們能向人們倡導寬容,告訴人們除武力外還有其它手段。

          白人女性與世界女性

          一個人支持某種理念常與個人經歷有關。后來Hasnaa講起自己加入女性組織做義工的契機是“母親總逼著她早點嫁個好人家”。我這才知道,原來西班牙也有“剩女”一說。

          但Hasnaa的“剩”并非偶然。據說她曾與一位摩洛哥小伙子相處多年,最終卻因男方家里反對而告吹。“他媽媽讓他找個摩洛哥血統的女孩,不要混血,還要傳統持家型的。他選擇聽他媽媽的。”Hasnaa攤攤手,“這樣也好,否則我們最終不會快樂。”

          盡管有過被傳統“迫害”的經歷,Hasnaa倒是出乎意料的說“傳統有時也挺好”。比方“相比起英國家庭的疏離感,她更喜歡西班牙或意大利傳統家庭中的咆哮吵鬧”。“人們通過這種方式溝通,使家庭成員間親密。”這點上,我持不同觀點,就像我在其他專欄文章中所表明,我欣賞英國式的優雅距離;就像相比“我覺得這事兒不怎么樣”,我更喜歡“我認為這事兒未必特別好”的表達方式。

          這里所反映的正是許多女性主義者總要強調的:既要考慮女性是一個整體,又不可一概而論,忽略不同種族、階級等背景,錯誤地以西方中產階級白人女性的經驗當作普遍經驗。我想起上次去看GP,無意間聊起,那位來自牛津郡的年輕白人醫生,對我熱衷女性主義感到有些吃驚,他說:“‘婦女能頂半邊天’難道不是中國人的話么?”(言下之意:你們的待遇該不錯吧?)我便解釋,在中國,“男女平等”更多是在勞力市場與經濟范疇被討論,但在性、生育選擇、母職等一類問題上,婦女與男性平等對話的框架并不真正存在。

          那位男性醫生最終對我露出理解支持的一笑,我已感到十分舒心。要知道,時有國內老派親朋聽聞我倡導女性主義,熱心送來充滿憐憫的祝福:“孩子,生活到陽光中來吧……”但轉念考慮“不同背景婦女的不同利益”,又得理解,當個好母親、相夫教子一類生活,也正是許多女性在努力追求的幸福。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網友如要發表評論,請使用下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