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港區博物館認為,華人是東倫敦和碼頭區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慶祝農歷新年在博物館來說似乎理所當然。
快過年了。過年要吃餃子,吃元宵,吃魚,吃年糕,還要吃各式各樣的美味;屋里屋外要掛點什么,應該是紅色的,倒著的福字,春聯和燈籠屬于可選項;小朋友可能會期待自己清脆的拜年聲和喜慶的笑臉將換來紅紙袋裝的壓歲錢;大人小孩都會穿上新衣服,到親戚朋友家串門聚餐。過年啦!
很久以前,過年時最熱鬧的地方可能是廟會,可以吃喝玩樂,熱鬧非凡。現在,在異族文化環境的英國,最接近廟會的可能是唐人街、華人社團組織的迎新年慶祝活動。中餐館當仁不讓,歷年都要向年致意。但今年春節前,倫敦人可能注意到平時被視為鼻梁朝天的中高檔超市也開始在報紙上登廣告,推介中國食品或者經過本地化的中式食品,一大堆點心、正餐,令人垂涎的圖片配上文字:中國新年是1月23日,這又是個好借口(即不必有任何內疚)。
隨著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中華元素越來越多,農歷新年的慶祝活動規模也在擴大。一個或許可稱為西方特色的過年節目,是一些主流博物館在春節前后組織以年為主題的趣味教育或娛樂活動,面向各個族裔和文化背景的公眾,履行傳播中華文化之職。另一個中西合璧的例子,是權威的玩樂指南Time Out網站上專辟了中國新年專頁,中國新年在倫敦、中國新年在餐館、中國新年在特拉法加廣場……一路點下去,可以把這幾周的活動日程填滿,還可能收獲一些驚喜。
除了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每年一度的過年(另文單獨介紹),我們在這里介紹一些跟農歷新年有關的公眾活動。
博物館
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已經連續幾年在港區分館(Museum of London Docklands)在中國農歷新年為小朋友組織一些特別活動。
龍年春節,孩子們可以借機在博物館的趣味活動中了解更多關于龍的知識。
龍年春節,周六和周日(1月21日、22日)兩天的活動緊扣龍主題。
星期六,小朋友(及其家長)可以在倫敦港區博物館了解中國文化中關于龍的傳說,學習制作龍面具,然后戴著自己做的面具參加博物館編排的中國龍舞。具備探險精神的小朋友可以參加互動式故事演講,體驗老倫敦港區的中國和土耳其商人的生活,還可以自告奮勇蒙上雙眼品茶(茶是當年東西方貿易的一項主要商品)。
星期天,倫敦港區博物館準備了中國水彩畫繪畫活動,參加者必須是3歲以上。稍大一點的孩子(5歲以上)可能有更多的問題,比如龍吃不吃人?所有的龍都會噴火嗎?可能很多家長都答不出來。他們可能對講解這些問題的故事會感興趣。
倫敦海事博物館(London Maritime Museum)準備在2月18日一整天舉辦中國新年特別活動,適合全家老少共同參與,有音樂、講座、展廳表演、戶外歌舞表演和化妝游行。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中國:東游記(Journey to the East)巡展,從去年12月17日開始在謝菲爾德博物館展出,一直到今年4月9日結束,期間恰逢中國農歷新年。謝菲爾德博物館為此專門在1月21、22日這個周末推出中國新年周末特別節目。
和倫敦的農歷新年慶祝活動一樣,謝菲爾德博物館在2月份還準備了跟中國有關的講座(謝菲爾德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展品)、漢語普通話入門介紹(Have a go Mandarin),以及元宵節慶祝活動。
巴斯的熱鬧
巴斯(Bath)的東亞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East Asian Art)今年準備在1月29日舉行正式儀式慶祝農歷新年狂想曲(Lunar New Year Extravaganza!)活動推出五周年。
這一天的活動安排看來傳統色彩相當濃厚,假如稱其得廟會文化精髓,應該不算太夸張:舞獅子和舞龍、倫敦華人雜技團表演、武術、傳統中國舞蹈、小學生藝術競賽和化妝游行、品茶,還有各式各樣的藝術和手工小作坊,最后以舞獅和焰火收尾。
該館在2月份還安排了跟龍年新春有關的活動,比如制作能跳舞的龍木偶,然后參加木偶表演;中國十二生肖畫展;
再回到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南岸的英國電影學院(BFI Southbank)準備在2月份放映幾部中國電影,其中一部是1950年代的老片子,《女籃五號》,60后的中國人可能在文革后大批老電影解禁重映時期看過這部一度被打入冷宮雪藏10多年的故事片。
還將放映的包括《孔子》(Confucius)、《姚姐》(A Simple Life)和紀錄片The Unseen China。
另外,位于東倫敦的非盈利公眾文化活動中心Rich Mix準備在2月5日舉辦一整天的活動,慶祝農歷新年,活動內容大致遵循傳統:民俗手工、舞獅、美食和音樂表演。公告上說,雖然手工傳藝主要是針對兒童,但男女老少都能在那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至少可以感受過年的氣氛。
感謝您閱讀《在英國過春節:博物館逛廟會》,文章來源于BBC,我們為您準備了BBC簡介,請閱讀:英國廣播公司,簡稱BBC,是英國一家由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在1955年英國獨立電視臺和1973年英國獨立電臺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國唯一的電視、電臺廣播公司。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擁有高知名度的媒體,還提供其他各種服務,包括書籍出版、報刊、英語教學、交響樂團和互聯網新聞服務。2011年12月,BBC拍攝的紀錄片《冰凍星球》陷入造假風波,受到觀眾批評。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簡稱BBC,成立于19 BBC22年,是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BBC雖然是接受英國政府財政資助的公營媒體,但其管理卻是由一個獨立于政府以外的12人監管委員會負責,并且通過皇家憲章保障其獨立性。監管委員以公眾利益的信托人的身份管理BBC,他們都是社會上有名望的人士,包括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和英格蘭的首長,由英國首相提名,英女皇委任。監管委員會下轄執行委員會,由16個不同部門主管組成,負責BBC日常營運工作,委員會主席為行政總裁,并兼任總編輯。 BBC目前經營8條電視頻道,10條廣播頻道,及直接由英國政府出資經營以43種語言作全球廣播。BBC在新聞界最為人樂道的是其嚴格的要求,所有制作人都要恪守BBC的工作規章:節目制作人準則,該準則對編輯和采訪業務的各方面提出了具 BBC總部體詳細的要求。在BBC建立之前,已經有很多私人公司嘗試在英國做電臺廣播。根據1904年的無線電法案,英國郵政局負責頒發電臺廣播牌照。1919年,由于收到很多軍隊對過多廣播而干擾軍事通訊的投訴,郵政局停止發出牌照。于是,1920年代初期,廣播電臺數量驟減,越來越多人要求成立一個國家廣播電臺。一個由無線電收音機制造商組成的委員會經過幾個月的討論,最終提出一個方案,BBC由此誕生。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