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 博鰲亞洲論壇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原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副部長龍永圖,在南京參加東南大學建校110周年名家演講時,就“國際化人才與中國的軟實力”話題暢談個人觀點,認為只有什么時候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國留學,而不是送到美國和歐洲去留學,中國在世界上才具有真正影響力。
三個軟肋解決了
中國才真正有影響力
龍永圖認為,當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的“軟實力”還跟不上我們的“硬實力”。舉例而言,當不少人正在討論什么時候中國能夠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時候,他剛好在澳大利亞的報紙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個問題,讓他覺得仿佛一盆冷水潑在自己頭上:
“一、你們什么時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國去留學,而不是送到美國和歐洲去留學;二、你們什么時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更多地看中國的電影、聽中國音樂、閱讀中國的書籍;三、什么時候全球的消費者選購產品的時候,更多的是選擇中國的品牌,而不是美國、歐洲的品牌。”龍永圖認為,這三個問題確實擊中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軟肋,只有當中國經濟真正從軟實力方面真正地和自己的硬實力匹配,才會在世界上具有真正的影響力。
中國外匯儲備
為何大量買美國國債?
龍永圖還以中國外匯儲備為何大量購買美國國債的案例,來說明當前我國的國際一流金融人才是多么缺失。
“3萬億外匯儲備中,有超過1萬億美元用于購買美國國債,為什么?”他介紹,中國以往一直是外匯短缺國家,但入世后外匯儲備突飛猛進,漲了幾十倍,能進行國際化金融投資的人才儲備跟不上。
他風趣地打比方說:“就像突然暴富的老太太,以前沒有錢,兒子突然把錢都寄給她,她不知道怎么辦。她又不會炒股,不會炒樓,又不會搞外匯買賣,只好把錢存銀行里,雖然也知道銀行是負利率。”講到這里時,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而龍永圖接下來的話,卻分明有些沉重——“我們不能今天買摩根斯坦利,明天買雷曼兄弟,因為我們沒有這種人才。”
龍永圖介紹,“如果我們把大量外匯儲備放在歐元、澳元上,那就會造成金融危機中的巨大損失。”演講中他數次提到,“我們最缺的,就是國際化的第一流金融人才。”
相關觀點>>>
“歐債危機”根子在美國
龍永圖認為,歐債危機的根子還是在美國,是美元長期打壓歐元的結果。而為何美國在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中并沒有遭到重創,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實體經濟并沒有遭到重大損失;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科技創新贏得了全球地位;此外美國有一流的國際化金融人才。
對今年經濟形勢不用過分擔憂
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為8.1%,創下2009年二季度以來新低。但龍永圖認為,對今年經濟形勢不用過分擔憂,對未來幾十年中國經濟向好,他也同樣充滿信心,因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變。今年一季度,中西部發展依然很快,比如安徽GDP增速是12%,四川是13%,重慶是14%。
歐元下跌,最受傷的是出口歐洲的企業,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投資歐元理財產品也損失不小。不過,幾家歡樂幾家愁,歐元縮水,意味著人民幣變得越來越值錢了。近期準備去歐洲旅游留學的家庭因此可節省一筆不小的開支。
“我7月初計劃去歐洲旅游,這兩天就準備去旅游社報名,歐元跌了那么多,我準備先期買點備著,到時候可以去好好購物一回。”杭州的張女士非常高興。
歐元理財產品收益率大縮水
歐元跌跌不休,做歐元理財虧損也跟著大了。陳先生的女兒去年從法國留學回來,剩下了10000歐元的現鈔,孫先生沒兌換成人民幣,直接存進了銀行,“一年期歐元存款利率是1.25%,去年5月存的,當時的匯率是1對9.7元的人民幣,現在不到8元了。算上存款收益,這筆投資也損失了15750元。”
歐元貶值,使得與歐元掛鉤的理財產品也凸顯較大的風險。上個月,一家銀行的3款歐元理財產品全部出現零收益,此外,在近期到期的多款歐元產品中,收益率也是大幅縮水。
居民手中的歐元到底結匯還是繼續持有呢?有關分析師認為,對歐元應保持觀望態度,手中持有歐元的市民,由于已深度套牢,可購買一些保證收益的歐元理財產品以對沖未來可能的匯率損失。
留學一年減負好幾萬
歐元身價不斷縮水,人民幣越來越值錢,吸引更多市民前往歐洲“掃貨”。愛到國外購名牌的趙女士算了這么筆賬,以LV為例,這款女包在官網上的價格是2000歐元,換算成人民幣,現在比去年5月的價格便宜了3400多元。
隨著歐元貶值,現在到歐洲留學的學費和生活費換算成人民幣也便宜了不少,每年可以“減負”好幾萬元。目前去歐洲留學一年的學費、生活費大約為2.5萬歐元左右。在去年5月,兌換2.5萬歐元需要拿出24萬元左右的人民幣;而現在由于歐元貶值只需約20萬元人民幣就夠了。這樣一年的費用可省下4萬多元人民幣。
留學生回國探親的成本也有所降低。如果回國的單程機票為500歐元,去年相當于4850元人民幣,現在只需4000元人民幣,單程就節約了850元左右。
浙江出口企業很受傷
歐元下跌,最受傷的是出口歐州的外貿企業。“匯率損失對公司的影響非常大,現在外貿的業務非常難做,”另一家諸暨的紡織出口企業楊先生表示,目前對歐貿易利潤很薄,”一般訂單最多也就5個點的利潤,如果到收款時,匯率下跌5%,等于白干了這筆買賣。”楊先生表示,因為經濟不景氣,收款賬期越拖越長,很多訂單的收款賬期在半年左右,這期間往往會出現匯率波動。而對于匯率的損失,楊先生表示目前也沒有很好的應對辦法。
“歐元急跌對于出口企業是個大考驗。”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國際業務部應軍介紹,目前,出口企業中大部分是以美元結算的,這些企業躲過了歐元波動帶來的沖擊,而一直以歐元結算的企業就遭遇了極大損失。
由于近年來匯率不穩,不少企業與歐盟外商簽訂合同后,馬上與銀行簽訂遠期結匯合約,以規避匯率風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