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書亭:德國街頭有不少“淘寶屋”

          首頁 > 

          留學

           > 書亭:德國街頭有不少...

          書亭:德國街頭有不少“淘寶屋”

          有些個人物品,比如衣物、書籍等,自己用不上了,但也許別人正需要,丟進垃圾桶會讓這些東西不能物盡其用。在德國,年輕人正通過一個個簡易的“贈物箱”,實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這種被稱為“幸福的創意”的街頭公益項目是怎么實現的,日常如何維護,是怎么堅持下來的?記者到實地一探究竟。

          “贈物箱”里寶物多

          用幾塊木板釘起來一個兩米多高的柜子,用透明塑料板做頂棚,里面擺著一個一米多高的木架……很難想象,一個比電話亭大些的簡陋小木屋,就是鼓舞了成千上萬德國年輕人的“贈物箱”。柏林斯泰恩街上就有這樣的“淘寶屋”。小木屋上書寫著“贈物箱”的標識,下面則是“共享就是關愛”的口號。小屋就像一個“寶箱”,里面的物品種類繁多。左邊的衣架上掛著各式衣服,甚至還有一個中國的紅燈籠。一個架子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各種書籍,有小說、漫畫,還有工具書等。衣架下則是一個行李箱。另外一個木架上的物品更雜,有兒童玩具、影碟、咖啡機、照相機、餐具、運動鞋等物品,甚至還有幾個蘋果,幾塊口香糖。

          住在附近的居民盧迪格告訴記者,一般來講,可用物品不超過24小時就會被拿走。每個“贈物箱”都有居民照料,整理清潔。

          記者發現,屋里墻上還貼有提示:請贈物人注意,如果你放進去的物品超過兩周沒有人拿走,就請你再把它拿回去自行處理。另外,也請拿走物品的人注意,從這里拿走的贈物只可自用,不可轉賣獲利。

          “街頭圖書館”看舊書

          像“贈物箱”這樣的街頭公益項目在德國還有不少。曾在德國街頭隨處可見的老式電話亭因手機普及而被棄用,德國人就將其改造成“開放式街頭圖書館”。

          記者來到位于柏林夏洛特堡區一個小廣場上的“街頭圖書館”。遠看它與老式電話亭無異,書亭玻璃門上貼著說明———“請帶來一本書,取走一本書,閱讀一本書”。亭里已豎起書架,上面擺放著歷史、文學和社會學等各類書籍。書亭頂部裝有一個太陽能板,可為亭內LED電燈提供24小時電力。亭外還設有一圈木制長條凳。記者碰到幾位來這里“借書”的居民。一位叫克勞迪婭的女士送來《墨水心》等3本書,同時也挑了兩本書拿走。

          海登女士是負責維護這個書亭的志愿者。她說,與其讓家里閑置的書在角落里積滿灰塵,不如把它們帶到這里“重生”。互聯網時代人們仍對紙質書籍情有獨鐘。書亭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換書籍、面對面交流的平臺。

          “街頭公益”起步艱難

          不過,這種共享式“街頭公益”開始時走得都很艱難。“贈物箱”首創于去年8月。幾名年輕人自籌200歐元資金,做了第一個“贈物箱”,擺放在柏林大街上。馬上有反對者提出,現在網上可以拍賣,還有跳騷市場,這種贈物方式很“傻”,甚至有人將“淘寶屋”給砸了。一位取走一輛自行車的年輕人也不敢相信,還留下紙條,表示疑問。但他們不灰心,堅持認為“贈物箱不用改變,要變的是這個世界”。漸漸地,擁護者越來越多。如今,“贈物箱”已在德國10多個城市設立,并走出國門,在瑞士、奧地利、丹麥、比利時等國生根發芽。

          而“開放式街頭圖書館”1991年就開始創立,首先出現在奧地利的格拉茨。“街頭圖書館”開始也并不成功,很多書亭被破壞,書被人清空。在多方努力下,現在發展得很好。記者在德國各地采訪還發現,這樣的“街頭公益”越來越多:比如免費提供自行車打氣筒,給流浪漢送食物,給困難家庭孩子補習等。

          柏林洪堡大學社會學家茨姆曼爾對記者說,“街頭公益”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街頭公益”項目沒有嚴格的組織、負責人和銀行賬戶等,有賴于公德意識,貴在堅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