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澳洲諾貝爾獎學者指出 政府應採取更佳策略挹注教育與科技發展 2012年09月28日 12時訊
澳洲國立國家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斯特姆洛山天文臺(Mt Stromlo Observatory)特聘教授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施密特教授(Professor Brian Schmidt) 于本(2012)年9月18日于澳洲人報(Australian)發表專文表示,澳洲為世界富裕國之一,而這個地位并非光靠天然資源輸出,因礦產僅佔澳洲全國經濟6%,反而是仰賴勞工生產力。
施密特教授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古歌曼教授(Professor Paul Krugman)的話「生產力并非全部,但是長期來說幾乎是全部」,運用在工作上的教育訓練程度及設備品質(此指資本)為澳洲勞工生產力的重要因素。
澳洲天然資源產業對目前經濟順差狀況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標準評估下,澳洲礦產工業的生產力極佳,這不是僅因擁有天然資源,主要是因為擁有技術與專業勞工有效安全開採及粹取資源,這造就了極高的礦產生產力。
在科技發展上,採礦工業為澳洲最大的投資項目之一;共斥資42億澳元在研究與發展方面,這已佔全澳洲研究發展20%的經費。
目前澳洲各州與聯邦政府經費緊縮,打算裁減教育、科學與科技的經費。如聯邦政府為縮減預算赤字計畫將暫停提供研究經費投資,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政府已公布刪減17億澳元教育預算。
施密特教授進一步表示,對許多澳洲人來說現在澳洲生活非常好,進而變的自滿,認為不應在這樣的時機投資教育及研發上。實際上未來的繁榮就像現在的繁榮取決于勞工生產力,并取決于教育品質以及應用在工作上的科技品質。
現今提供的學校教育有13年的醞釀期,50年的效益。目前的投資在未來10年或20年無法看到具體成效;但投資不當,將導致未來前景不樂觀。
施密特教授一直以來提倡不只是現在投資更多的經費在科學、教育與科技,而是有策略的挹注經費。以教育為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報告提出應確保全國品質教育而不是在特定的少數學校。當學校行政擁有自主權及當投注有用資源提升教師及注重教學品質將勝于班級規模之追求。同樣的,科學能力的培育建立在長期投資挹注經費,短期浮動不定的經費挹注則是一種浪費并且會產生反效果。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澳洲諾貝爾獎學者指出 政府應採取更佳策略挹注教育與科技發展資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