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 新聞資訊】我們為什么要學英語 《我們為什么要學英語》新聞由中國教育報09月28日報道,轉載。
■胡敏
為什么要學英語?確切地說,如今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為什么要學英語,而是如何讓英語為我們所用,因為英語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變得無處不在。據統計,全世界60%的廣播節目是用英語進行的,75%的電視節目是英語,互聯網上多達80%的信息都是英文,絕大部分國際會議以英語為第一通用語言,英語還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語言之一。
我非常贊同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出的觀點,他認為全球化的過程,就是從國家到企業,再到個人主導全球化融合的過程,在世界變得更“平坦”的未來30年之內,世界將從“賣給中國”變成“中國制造”,再到“中國設計”。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從留學中一窺究竟:從最早的國家公派出國留學,到跨國企業的交流與融合;從精英留學,到近幾年的大眾留學。所有這些都見證著中國國際化的進程,而英語是國際化的橋梁。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實現了從精英出國到大眾留學的轉變,這個轉變也伴隨著國人對于英語認知水平的逐漸轉變和提高。
早在二、三十年前,如果被問到為什么要學英語,許多人的回答可能是:英語是一塊敲門磚,是在學校拿文憑,在單位評職稱、晉升等必不可少的條件。對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因為環境相對封閉,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幾乎沒有使用英語的機會,所以只要死記、硬背、考試、過關、拿文憑就可以滿足需要了。關于英語學習的理念,更多的是停留在如何背單詞、如何摳語法、如何考高分這些基礎層面上,英語被當成“數理化”一樣的純知識型科目來學,“題海戰術”一度成為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們國家越來越開放,經濟、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與國際接軌,英語學習的內涵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對于大多數70后和80后的學生來說,英語就是工具,無論是升學、找工作還是與外國人交流,都能派上用場,譬如北京秀水街外貿市場的小販,學幾句英語就能拉生意,賺到錢。人們開始真正感覺到,英語是有用的。英語也從紙面上進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從英語學習的方法上講,這一時期人們更關注的是如何對“工具”臨陣磨槍,如何尋找捷徑來巧妙應對,追求短期效果,忽略長期積累。然而,這種學習理念是有缺陷的。因為工具只有在人們需要使用的時候才會想起,平時則束之高閣,所以會“生銹”。
【中國教育報 - 新聞資訊】我們為什么要學英語21世紀的前10年已經過去,地球村、國際化、全球經濟總量第二,這些不爭的事實無不昭示著一個趨勢:中國已經和全世界融為一體,中國人的英語學習,也從工具時代進入到能力時代。越來越多的學生去國外留學,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英語不僅僅是敲門磚、工具,更是一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真正能在學習工作中發揮作用。能力的重要意義在于,它不是紙上談兵,不是臨時性的。
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來到一所技術社區學院演講,鼓勵美國學生積極投身于科研與技術。他說:“50年前人們不需要文憑也能過上體面生活,在制造廠找份工作就能養家糊口。但是世界已經發生變化,一家公司開店、雇傭工人向有網絡的地方銷售產品,這種變化引發各個國家的激烈競爭,人們都在為未來的工作和行業而戰。幾周前,我前往亞洲,10億印度人突然投身于世界經濟,13億中國人也投身于全球經濟。”這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對90后、00后的學生來說,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是國內的同齡人,而是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的同齡精英們,我們只有打造真正屬于自己的英語運用能力,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奪得先機。
語言是人類生存、斗爭的武器,英語是幫助我們走向國際化的一把利器,它的價值體現在我們對于英語能力的掌握上。
中國要國際化,美國也要國際化,國際化趨勢沒有國界之分。當前,中國正在以無比開放的胸懷和速度融入整個世界,而全世界也正在熱烈地擁抱中國。在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把英語只當作敲門磚、工具,并不能讓你形成足夠的競爭力,只有你真正具備了英語能力,不僅所謂的敲門磚、工具不在話下,它還能為你的事業和生活插上騰飛的翅膀,因此我們現在應該提出的問題不是“我們為什么要學英語”,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中國教育報》2012年9月28日第8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