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加國中學生赴臺參加「高中青年領袖會議」成果豐碩 2012年11月23日 05時訊
蘭里市 Walnut Grove中學4名學生在 Julia Bryant-Taneda老師帶領下于今年10月下旬赴臺參加在彰化高中舉行的第七屆國際高中青年領袖會議,返國后11月14日在國會議員 Mr. Mark Warawa蘭里辦公室舉辦心得發表會,溫哥華經濟文化辦事處曾永光處長偕文化組歐淑芬組長及邱陳煜組長應邀出席,并有學生家長,輔仁大學校友會前會長謝金輝夫婦等參加。
國際高中青年領袖會議是由彰化高中圖書館與施振榮實驗與創作基金會主辦,今年共有美國、加拿大、日本等6所高中25名師生參加,會議期間除論文討論外,也與鹿港高中、員林高中進行英語交流活動,并參加了3天行腳活動,徒步參訪彰化、鹿港、員林等地,為非洲史瓦濟蘭貧困村落籌募鑿井基金,解決當地缺水與饑餓問題。
今年加拿大是第5度參加,帶隊老師 Ms. Julia Bryant-Taneda先行在校內透過不同團體推薦甄選出具有人文關懷并在平時也積極從事保護人類生態環境義工活動的同學,其中 Liam Foley是唯一的男生,他表示,在行腳活動中,大家為共同目標,努力向前的精神,讓他很感動。 Erika Holmes則表示臺灣人慷慨解囊,對待國外訪客親切,不吝給予協助,讓人印象深刻。Margaret Chan是從臺灣移民到蘭里(Langley),她帶著另一位同學 Maria Ponce品嚐臺灣小吃,臭豆腐讓她們印象深刻,4位同學都異口同聲表示,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可以認識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學子,共同為貧困地區的人募款,并同時體驗臺灣豐富的風土民情,希望以后還有機會再到臺灣。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加國中學生赴臺參加「高中青年領袖會議」成果豐碩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