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德國中學教育之歷史簡介 2012年12月28日 10時訊
普魯士王國的教育改革家在兩百年前便有遠大的目標,也就是教育的普及,而文理中學被柏林洪堡大學的創始者威廉·馮·洪堡定位為,一間給中產階級家庭里資質較優的孩子所就讀的學校,學童必須先就讀為期三年的準備學校,接著才能進入九年制的文理中學。
在歐洲須就讀13年國民教育的國家不多,而德國也是在政黨妥協下才決定多一年的修業時間。在威瑪共和時期,當時的社會民主黨要求,讓勞工階級的孩子能接受更多的教育,因此小學修業年限在1920年被延長為四年,而中學教師們不愿意中學修業時間因此被減短,以至后來國民教育被延長至13年。
二次世界大戰后,西德不依照同盟國的希望,反將中學教育分成三部份,也就是主干學校(Hauptschule,五年制)、實科中學(Realschule,六年制)及文理中學(Gymnasium九年制)。而東德則分為初級中學及高級或技術中學,其國民教育皆為12年制。其后,西德政府開始討論學習機會均等的問題,教育改革家與SPD政黨皆批評,文理中學已成為菁英學子才能就讀的學校,政府應該朝以"機會平等"為其創辦基礎的綜合中學發展。
東西德統一后,前東德地區除了薩克森邦及圖林根邦持續維持12年制的國民教育,其余三邦一開始更改為13年制,但之后也改回原本的12年制。德國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中失利后,認為學校教育必須改善,孩童應該更早入學,以便更快完成大學學業進入職場,多數文化部長因此將第十三年刪去,但卻沒有刪減課程內容及上課時數。
參考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德國中學教育之歷史簡介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