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民間發起反校園霸凌系列活動 2013年01月07日 10時訊
在連續幾件受害者自殺的案例被報導出來之后,原本在美國社會中被視為「不可避免的成長儀式」的校園霸凌,包括言語嘲諷和其他更過分的戲弄方式,逐漸受到大眾的重視。一個由許多組織共同成立反校園霸凌聯盟,正發動一場以減少、抑制霸凌為目標的活動,宣導父母必須教導孩子們鄙視霸凌行為的觀念。
這個名為「拒絕只當旁觀者」的活動由一個以減少青少年約會強暴、中學輟學率等現象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廣告評議會」(Advertising Council)策劃,用一系列電視節目、海報、網路廣告,和一個活動網站來宣傳他們的理念,主要的內容是教導目擊校園霸凌時應該如何反應,他們建議目擊者可以採取幾個方法來幫助反霸凌,例如設法幫助受害者逃離當時的狀況,或是向校園中的成年人報告他們看到的事件。 廣告評議會的主席與執行長佩姬科隆(Peggy Conlon)指出:「家長們通常會教導孩子關于毒品、性行為、飲酒、開車等等的相關規定,但他們卻不見得有注意到校園霸凌這個問題」。根據「做些什幺」網站(DoSomething.org ,全國性的非營利組織,主要關注青少年的公民活動和社會變化)的調查,有百分之八十的中學生至少每週都會目擊一次霸凌事件,但是多數的父母卻不知道校園霸凌常見的程度這幺高,大約有一半的家長表示他們不知道霸凌可能會形成一種重複發生的習慣。 廣告評議會也和社群網站Facebook、AOL,聯邦政府的教育與健康部門、「追求自由基金會」(Free to Be Foundation,由資深藝人亞倫艾達(Alan Alda)、瑪蘿湯馬斯(Marlo Thomas)等人組成)合作,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推廣活動,這項活動預計會持續許多年。他們收到很多來自各方的經費支持,包括大型藥商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與紐約廣告公司DDB的支持。 為了強調問題的嚴重性,部分廣告內容相當寫實:其中一則是,一個女孩正受到兩名同學霸凌,地點是在她自己的置物柜旁的走道,一名旁觀的女孩則不知所措。影片旁白說:「他們想要幫忙,但是他們不知道怎幺做,請教育你的孩子學會幫助受害者、中止霸凌,不要只當一個旁觀者」。通路和報紙的廣告則強調受害者遭受到的侮辱:「你是個沒有價值的人」、「每個人都恨你」。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民間發起反校園霸凌系列活動 雖然許多人認為霸凌只發生在校園中,而且通常影響的時間不長,但湯馬斯女士指出,網路盛行會使得這個問題更為嚴重。「現在討論的已經不是以往那種『男孩就是這樣成長的』之類的事情了,有很多孩子因為霸凌而不敢上學、希望能轉校或留在家里,他們曾經面臨惡意且致命的霸凌,匿名的網路環境使那些施暴者更加肆無忌憚,而且參與其中的人數也更多了」。一項在2012年4月至8月間,針對五萬名中學生的調查顯示,有半數的青少年不曾幫助受害者,也不曾見過其他人幫助阻止霸凌事件。另一項調查發現,多數家里有學齡兒童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必須要教導孩子對抗霸凌。 為了讓霸凌問題受到更多重視,廣告評議會協助發展了美國教育部的反霸凌網站,以提高成年人對霸凌事件的警覺,以便他們可以從可疑的線索發現霸凌事件,并教導孩子如何應對。紐約DDB廣告公司的執行長指出,「反霸凌活動讓許多人必須去面對這個令人不悅的問題,我們希望父母能因此警覺到霸凌問題的嚴重性,并且讓孩子們有辦法處理問題,廣告的目的是讓人們有所警覺,而網站則提供了方法」。 全美各地有許多企業響應這個活動:電影製作人李荷西(Lee Hirsch)在2011年拍攝了霸凌(Bully,因為暴力劇情曾被分類為限制級,但后來為了推廣而改成普通級)這部影片,他們實際拍攝了五個被霸凌的學生遭遇,并作成一個公開的廣告。CNN新聞網和美國職棒大聯盟也加入行動,拍攝了座談節目和廣告來推廣反霸凌的觀念。悠景公司(Univision)則錄製了一系列西班牙語反霸凌廣告,在電視、廣播、網站等通路播出。社群網站Facebook設立了一個反霸凌的網頁,目前已經有超過百萬人瀏覽。AOL提供免費網路空間來存放和傳播反霸凌的影片。教養與食物網絡雜誌(Parenting and The Food Network )之類的刊物,許多分散全美各地的報社,都參與了印製免費廣告的活動。 湯瑪士女士說:「父母的態度仍有一定的影響力,透過宣傳,我們已經成功地建立了喝酒必須有指定駕駛的習慣,現在我們正在傳遞『霸凌并不酷,并且很可惡』的觀念,并且每個人都有能力阻止霸凌。」【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民間發起反校園霸凌系列活動參考資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