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德國師資培育方式之不足 2013年02月22日 10時訊
一位稱職的老師除了對任教的科目有深入的認知外,還必需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除此之外他還必需以身作則,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然而德國的師資培育方式似乎還不足以造就這種全方位的優良教師。
對許多老師而言,常讓他們感到棘手的事情就是該如何將滿腹的學問讓眾學子心領神會。「該怎幺做?該怎幺教?」這是許多人常遇到的難題,在這方面,大學里也沒有提供足夠的訓練。欠缺教材教法的課程一直是德國教育體系的一大問題。整體而言,德國的教育問題主要不是複雜的學制結構所造成,而是因教學品質不良所產生。2009年的 Pisa 研究指出,德國教育體系的優良與否取決于教職人員的專業素質。
一位優良的教師必需是全方面的。豐富的學識、出眾的領導才能、明確的判斷能力、堅強的韌性,甚至于獨特的個人魅力和詼諧的幽默感都是一個全方面教師應有的特質。但是德國偏偏缺乏一套完整的師資培訓標準。因為如此便常見到如下的情形:一位身穿標準衣飾的年輕實習老師,拿著一張教案在課堂上生澀地照表操課。但是眾多學生所帶來的各種突發狀況常常打斷了計畫中的教學節奏,但是這批訓練中的生力軍卻無從應對這種隨機產生的改變。除了教學之外,該出什幺樣的家庭作業也是一道難題。家庭作業應該是一種綜合性的課題,讓學生可以在家繼續承接學校的教學活動,以達到加深所學的作用。
在前述的情形下,德國的教育體系常常都要碰運氣。來自于全國大約120所大學的師範生是否接受到完整的師資訓練要看運氣;完成學業的新進教師是否具備足夠的教學能力也要看運氣;學校里的學生是否能從老師那得獲得新知還是得看運氣。唯有改進師資培訓的方式才能解決這個根本的問題,而這也是德國教壇的當務之急。
(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2013年2月1日摘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