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教科書出版社圣智學習公司宣布破產 2013年07月13日 09時訊
全美最大的教科書及教育書籍出版社之一圣智學習公司(Cengage Learning Inc.)于本周申請破產保護,聲稱目前負債已達58億美元,希望從美國破產法第11章解除債務重擔。該公司的這項舉動不只能降低負債,也能讓出版社進行重組,以實踐其「從傳統印刷轉型為數位教育與研究資料的長期企業經營策略」。
2007年,私募基金公司安佰森集團(Apax Partners LLP)以77.5億向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司買下圣智。但該公司執行長韓森(Michael E. Hansen)接受訪問時表示,當時併購的價格有點太高了。
印刷教科書已經逐漸將市場讓給韓森所謂的「核心方案產品」(core solution products),也就是可依據客戶需要量身打造的數位內容,其中包含了教科書、學習評量輔助工具以及其他功能。圣智以及其他主要的出版社皆大量投資在這一類的產品上。韓森指出,「我們把重心放在那些我們認為目前最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上。」
雖然數位出版品越來越受歡迎,但也有許多學生及教師仍偏愛印刷出版品。韓森認為,數位出版品的興起并不代表印刷品的末日。他指出,「我不認為印刷品正瀕臨滅絕,它只是需要在市場上找到正確的位置。不過,顯然目前的成長趨勢站在數位出版品那邊。」全美大學書店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Stores)公關部主任史密特(Charles Schmidt)認為近年來整個市場改變了很多。他指出,過去三年來,大學書店已經轉型,大幅投入租書以及數位書籍,并提供客製化印刷服務。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處長凱力(Garrett P. Kiely)認為圣智宣布破產的舉動,顯示出教科書市場已經產生某一程度的大幅改變。這些改變包括了教科書出租的興起,以及主要的州開始推動開放性教材等,因此對所有出版教科書的出版社造成壓力。
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美教科書出版社圣智學習公司宣布破產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