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英國留學:夏季回味劍橋

          首頁 > 

          留學

           > 英國留學:夏季回味劍...

          英國留學:夏季回味劍橋

          學校名稱: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aint Andrews 所在位置:英國,St Andrews學校設置類型:預科學院創建時間:1410-1413年學歷:預科 本科 研究生 網絡課程 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8645人院校地址:8340

          2013年08月22日 《夏季回味劍橋》一文由報道。

          英國留學:夏季回味劍橋[1]1

          位于英格蘭希欽的薰衣草田,是我們友誼的見證。

          劍橋的夏季不是享受孤寂的時刻,而是離別的季節。這一年,最要好的朋友都集中在皇后學院,專攻各式各樣的科目,例如神學、語言學、發展研究、化學工程、心理測量、癌癥研究和不動產金融。

          許多朋友是碩士班學生,在劍橋僅僅九個月時光,就要回歸故土,或遠赴它國工作、研究。

          而這些朋友中,又屬宿舍同一樓層的同學最為熟識,大家因地緣之便,時常各自展現料理才能,聚餐遣懷。雖在英國,日常飲食卻充滿泰國、日本、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華風味。

          校園美味人生

          在蘇格蘭圣安德魯斯大學(St Andrews)攻讀碩士那年,由于課業緊湊,我并不特別熱衷料理,而當時認識的同學又以西方人居多,平時多于餐廳或咖啡館聚會,雖然偶有居家餐聚,畢竟遠不如亞洲同學來得頻繁。

          去年來了劍橋,在同學鼓勵下,才開始勤加磨練料理技巧,殊不知經過短短數個月,鹵雞腿、炒鮮蔬、酸辣湯、鹵肉飯、蔥油餅、紅豆牛奶、珍珠奶茶、海綿蛋糕、乳酪蛋糕竟已成了我的家常料理。

          皇后學院研究生宿舍二樓廚房,儼然成為小型亞洲聯合國,各種文化、歷史、社會議題,以民族料理為媒介,不斷延展、深化,無形中大家都增長了不少寶貴的知識。

          在英國,食物一直是國族意識聚焦的所在,蘇格蘭詩人羅伯特· 彭斯(Robert Burns )在1787年《致哈格斯》(To a Haggis)詩中,即歌頌一種肉餡羊肚的蘇格蘭美食,名為“哈格斯”,并將其與法國傳統料理ragout和fricassée對照。

          蘇格蘭莊稼人因為吃了“哈格斯”,步伐能夠震撼大地(But mark the Rustic, haggis-fed, / The trembling earth resounds his tread),而吃高級法國料理的人,卻如枯萎的燈心草一般柔弱(As feckless as a wither'd rash)。透過民族料理對照,彭斯濃烈的蘇格蘭意識展露無遺。

          類似情境也出現在1790年代的英格蘭。時值法國大革命,英法兩國開戰,英格蘭保守派往往以“食物”為論述手段,創造出英國富足豐登、法國卑微貧困的印象,從而鞏固英國國族意識,同時煽動反法的情緒。以里夫斯(John Reeves)為首的一個保守聯盟于1793年發行一系列反法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將英國傳統的牛肉和布丁,與法國的青蛙和清湯對比,說明英國豐衣足食,絕不會發生像法國一樣的反抗與暴動(None but a fool would rebel against beef and pudding. When I have nothing but frogs and soup-maigre, I do not know but I may rebel myself.)。

          同學間料理交流,自然不帶這種對比性的激烈國族意識,不過食物仍承載豐沛的歷史意涵,映現迥異的地理氣候,反照國家的政治經濟,甚至還能喚起特別的童年回憶。

          飲食是一種身份的表征,我們都以食物背后的文化為榮,杯碟碗盞的交錯,不是國族的沖突,而是文化記憶的舒展與交輝。

          薰衣草之夢

          以美味系起的友情是長久的,因為這樣的友情對于海外學生而言,還涵納著“家”的感覺。然而,隨著夏季逐漸步入尾聲,離別的時刻也一天天逼近,碩士班同學就要各奔錦繡前程了。

          艷陽高照的季節,大家相約最后一次出游,在英格蘭小鎮希欽(Hitchin)郊外的薰衣草田,為友誼留下美麗的紀念。

          奧菲利亞(Ophelia)在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Hamlet)中悠悠說道:“這是迷迭香,代表回憶,盼吾愛永銘于心;這是三色菫,象征思念。”(There's rosemary, that's for remembrance; pray, love, remember: and there is pansies, that's for thoughts.)薰衣草則象征我們的友誼,平凡無奇卻飄著清香,那獨特的青紫色澤,能化解夏陽的熾熱,比起冬雪更來得清澄幽靜。

          英格蘭赫特福德郡(Herefordshire)一望無際的農田在青空下綿延不盡,其中一畦又一畦的紫花,如海波般擁抱迷失其中的旅人,我們望著遠方,有些許不舍,也為未來的無限可能感到興奮。這是一幅心靈地景,多年后在世界某個角落,一縷偶然的香氣或者一道短暫的光影,就足以讓這一刻簡單的幸福重現心中,連同年少的夢想。

          那日,薰衣草田中正好有一場婚禮,薰衣草見證的,不只是新人的情投意合,還是幾位劍橋學生穿越大陸、橫跨碧海的友情。

          后來,香港同學將照片送給大家,還附上蘇打綠創作的〈你和我的時光〉歌詞:“開始的我,單純唱著歌,有時孤單,有時哼著快樂,最難忘的全是你們,讓我總不是一個人。”

          若別離真如莎劇中朱麗葉(Juliet)所說,是一種甜美的哀愁(sweet sorrow),且讓我們懷抱期待,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個不知名的角落,我們仍要重逢,因為世界終將成為我們共同的舞臺。

          (責編:鈴蘭)

          感謝您閱讀《夏季回味劍橋》,文章來源于BBC,由出國留學網收集、整理、轉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