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國制造,在西方,人們往往想到那些高大密集的廠房里成千上萬、無名無姓埋頭工作的工人。而一位在倫敦的華人女藝術家通過一個新型的藝術展,向西方觀眾展示中國制造背后一些有血有肉的打工妹,展示她們的苦與樂,以及她們的理想和追求。
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叫金翱文。我結識她還是三年前她在倫敦舉辦以中國獨生子女為主題的藝術展上。最新的藝術展金翱文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社會問題上。
展覽開幕前,我問金翱文為什么選擇打工妹作為她藝術創作的主題?
她說,中國的農民工不僅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支勁旅,而且他們的生存狀況也受到中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的關注。而在人數龐大的農民工里絕大多數是年輕女工,這些離鄉背井來到城市打工的女孩子往往被人們昵稱打工妹。
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我一直關注這些和我年齡相仿的女孩子們的命運。我希望了解她們,把她們的真實生活狀況、她們的苦惱與快樂、她們的理想和追求,通過藝術形式展示給世人。
金翱文說,她從兩年前開始著手這個項目,期間她前往中國許多工廠集中的城市,結識了800多位打工妹,了解她們的人生故事和日常生活。
新一代打工妹
金翱文說,在與這些打工妹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她發現今天的打工妹跟她們父母一代的農民工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八、九十年代的農民工生活更加艱辛,工資微薄。他們大多省吃儉用,把錢寄回鄉下老家養家糊口。而她接觸的這些打工妹,她們的經濟收入比前輩農民工改善了很多。她認為,大多西方媒體談到中國農民工時,焦點仍然停留在他們的收入和生活狀況上。
實際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關注,這些年來農民工的收入有不少改善。我結識的那些打工妹一般對她們的收入都還滿意。而且跟她們的父母一代農民工相比,她們更有追求,也更享受生活。很多女孩子并不需要把工資寄回家,而是像城里女孩一樣買時裝、化妝品,看電影,去夜店等。金翱文說。
戶口制度的陰影
我問金翱文,那這些打工妹最大的苦惱是什么?
這就是我最想傳達的信息。這些從農村來城里打工的女孩子對我說,她們最忿忿不平的是二等公民的地位。因為沒有城市戶口,不管她們掙多少錢,外貌如何時尚,很多城市人總是把她們視為‘鄉下打工妹’。
金翱文說,她認為,中國的戶口制度使成千上萬的農民工淪為二等公民,他們由此不僅不能享有許多基本社會權益和福利,而且對他們的自尊心也造成極大傷害。
她說,大多數打工妹對老板不滿。因為她們說,在老板眼里,她們不過是掙錢的機器, 很多老板對待她們的態度就像對待奴隸一樣。因此,盡管收入和生活狀況有改善,不少打工妹仍然頻頻跳槽,希望找到一個能尊重工人的雇主….
藝術家的靈感
手機成為展示打工妹世界的藝術平臺。
金翱文說,跟這些風華正茂、充滿活力的打工妹接觸之后,她發現跟城里的女孩子一樣,這些農村來的女孩各有追求和理想,打工只是她們從農村進到城市的第一步!
這給了藝術家創作的靈感。她邀請了20位年齡在16歲到30歲之間的打工妹參加藝術創作。讓她們通過表演,把想象中未來的自己表現出來 - 她們有的想當演員、歌手或經理,甚或自己當老板!
我問金翱文,為什么選擇小小的手機來作為藝術平臺呢?
因為手機已經成為人們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我看到所有的‘打工妹’天天在手機上找工作、查信息、交朋友,就想,還有什么比手機更能揭示她們的世界的呢?
金翱文還認為,比起繪畫、雕塑等只能觀賞的藝術形式,手機能夠使觀眾同藝術家的創作互動。她買下了這些打工妹自己的手機,把這些女孩的表演錄像存儲到她們自己的手機里。觀眾可以根據指令按鍵,看到某個打工妹的表演。
金翱文還笑著說,中國文化中也有把玩的傳統。相比大多數藝術展上不能觸摸展品,這個打工妹藝術展鼓勵人們觸摸展品!
感謝您閱讀《手機里的"打工妹"》,文章來源于BBC,由出國留學網收集、整理、轉載。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