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荷蘭喬治城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 所在位置:美國,華盛頓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789年學歷:學校性質:私立學生人數:12422人院校地址:37th and O Streets, NW Washington, DC 20057-1270 (202) 687-01009278
2013年10月20日 09時訊線上課程普及化是過去十年來美國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變革之一,而近幾年出現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則進一步挑戰了線上課程的傳統角色。MOOC的蓬勃發展,提高了參與線上課程的學員多元性,不僅學生的修課時間、來源地點改變、參與課程的目標也與以往不同。
MOOC仰賴高度複雜的數位技術提供給全球數百、乃至數千人同時上課,同時操作介面又相當簡單、容易上手。申請參與新的課程,甚至比建立一個iTunes帳號還容易:只要設定了使用者帳號和密碼,就可以立刻開始瀏覽許多不同的課程了。
主要的MOOC網站提供了大量且多元的課程,從基本的微積分到歐洲文明史,應有具有。大部分課程的運作方式都還在實驗階段,可以預期未來幾年會有許多變革:例如草創時期多半偏重技術與科學課程,但目前則有許多網站提供人文與社會科學主題。主要的MOOC網站各有特色,但也有些共同的基本元素:1.免費開放給所有網路使用者參與、2.完成課程后可以取得認證、3.到目前為止,多數的課程無法用于抵用大學學分。賓州大學法學教授羅克(Edward B. Rock)指出,網路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是近十年來的熱門話題,現在的發展只是一個起點,未來會有更多可能。
目前主要的MOOC網站有:EdX:2012年五月,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共同設立了這個非營利的機構,目前這個網站提供的課程領域包含有物理、資訊、工程、文學、倫理、法律、醫學、經濟。參與網站運作的大學有29所,包含、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喬治城大學、康乃爾大學、柏克利音樂學院、多倫多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知名學校。每一門課都有固定的授課時間,每週提供線上授課影片和作業,課程影片中也會有練習、考試、實驗、模擬等單元。EdX和多數的MOOC網站一樣,十分強調教學互動。學員可以選擇「旁聽」課程(只收看授課影片但不參與考試、也不繳交作業),或是完成所有的課程要求,以取得修課證明。每門課的網頁上列有完成該課程的時間、作業需求。例如麻省理工的世界建筑史課程,要求至少每週投入五小時的工作時間,而哈佛大學提供的電腦科學入門,則需要完成八個需時15至20小時的作業,兩次小考,和一個期末報告。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MOOC成風潮 大學紛結盟開課 Coursera:兩位史丹佛大學的資訊教授在2012年創立了這個商業網站,最早有史丹佛、普林斯頓、賓州大學、密西根大學參與,目前成立17個月,已經有84所學校加入,提供超過400個課程。目前包括耶魯、杜克、威斯康辛、芝加哥大學、愛丁堡大學、法國理工學院等知名大學都有提供課程。Coursera提供免費課程,并且希望可以從其他管道營利,目前的企劃是為企業組織提供特定的技能訓練。此系統沒有正式的旁聽設計,但任何人都可以只看課程影片,而不參與作業或討論。Coursera也強調教學互動,除了鼓勵網站上的互動,也鼓勵學員在世界各地成立讀書會。從這個月開始授課的課程大約有70門,包含了國際犯罪法規、線性與整數規劃、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探討......。課程長度不一,有些只有4至5週,有些長達12到15週。Udacity:也是一個由史丹佛大學教授設立的商業公司,創立于2012年一月。提供的課程專注在科學、數學、資訊,最近也開始加入商業、心理學、設計課程。目前大約有30門課。這個網站的課程沒有特定的時間規劃,學員可以在任何時間加入,并且依照自己喜歡的步調學習。伊凡(Evans)博士指出,線上課程目的并不是要評估你有多聰明、設計互動問題的目的是讓你思考、評估自己了解多少,或是單純為了學習的樂趣。其他網站也會提供類似MOOC的課程,例如Udemy提供了excel軟體學習、如何使用iphone相機等等的實作課,只是多數是收費課程,講師的資格也不限于大學教授。
也有人對MOOC的成效提出質疑:估計有90%的學員中途放棄,并沒有完整地上完整個選修的課程。但史丹佛大學的線上學習副教務長米歇爾(John C. Mitchell)教授指出,有25%的MOOC成員在課程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他們并不見得會完成整個課程,但仍然可以學到相關的知識、技能。
儘管有人批評,但許多MOOC課程的提供者仍然相信,線上課程提供了一個終身學習的機會,依據個人的步調學習并沒有所謂對錯,學員并不需要因為沒有完成所有的課程要求而有罪惡感。
參考資料
【臺灣教育部 - 新聞資訊】MOOC成風潮 大學紛結盟開課 )本文章來源于臺灣教育部,請我們一起了解下臺灣教育的一些情況吧。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小學,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后,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后,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臺灣建省后,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于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臺灣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干治士()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并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圣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圣經與羅馬文字。后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