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
經過多年的發展,該機構研究團隊在蒙古高原區域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機理掌握與對策應急等方面的研究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我國首部以蒙漢兩種文字出版的研究牧區災害防御系統的學術專著
在城市災害預測與減災對策研究領域,以海外歸來博士那仁滿都拉為首的研究團隊,承擔完成了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實測數據的地震災害預測與環境負荷評價的研究”、內蒙古自治區應用技術研發資金計劃項目“基于實測數據的地震災害預測系統開發與應用”、日本京都大學合作項目“基于常時微動觀測的中國建筑物振動特性與抗震能力評價研究”等項目,并主持國際研究項目、日本國家級項目“高精度巨大地震災害預測的時序方法及其防震對策和環境負荷的應用研究”及日本省級項目“基于實際數據的巨大地震災害預測方法的建立與應用的研究”等多項。發表了城市災害預測、城市災情評估與減災對策方面論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26篇, EI檢索論文5篇,“基于常時微動計測中低層鋼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振動特性及對它的抗震性能評價”一文,獲得2003年日本九州地區和九州大學優秀論文獎。那仁滿都拉的城市災害預測與減災對策研究成果,2008年獲得日本國家級地震工學青年研究者獎勵。
在有害動植物研究方面,以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獲得者能乃扎布先生的成果最為顯著,他與包玉海承擔了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內蒙古草原蝗災遙感監測機理與方法研究”、“蒙古高原草原蝗災信息提取及生境遙感反演研究”、“草原蝗災遙感監測與發生機理研究”、“草地蝗蟲發生發展的遙感監測模型”和“蒙古高原雅氏落葉松尺蛾分布與遙感監測”等項目。有害入侵植物研究方面,以哈斯巴根為牽頭的團隊主要關注當前在內蒙古危害最大的光梗蒺藜草和黃花刺茄兩種外來入侵植物,即科爾沁沙地惡性蔓延危害農牧業生產的有害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Cenchrus calyculatus Cav.)和赤峰市巴林右旗的有毒外來入侵植物黃花刺茄(Solanum rostratum Dunal),對其進行長期跟蹤研究。研究團隊成員發表了“內蒙古外來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光梗蒺藜草種子萌發特性的初步研究”、“內蒙古新外來入侵植物——黃花刺茄(Solanum rostratum Dunal)”等論文,完成了“光梗蒺藜草(Cenchrus calyculatus Cav.)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和“內蒙古入侵植物黃花刺茄(Solanum rostratum Dunal.)生態適應性研究”等碩士學位論文。
以上研究成果為內蒙古害蟲的綜合治理、防止國外有害生物的侵入和農牧業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其中蝗災和有害植物侵入方面尤為突出,研究成果處于該學科領先地位。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內蒙古師范大學災害學研究已經形成強有力的科研團隊,有區域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內蒙古自治區災害方面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內蒙古地區自然災害時空分布、損失程度和影響深度廣度出現了新變化,各類災害的突發性、異常性、難以預見性日益突出。同時,隨著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自然災害防護任務日趨加大。
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建設生態環境一流的內蒙古自治區,不但是全區各族人民的重要任務,更是一線科研人員畢生追求的目標。現任內蒙古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心理學家陳中永教授指出,對自然災害學的研究,不僅歷史地擺在當代人的面前,而且現實也迫使我們不得不進行切實可行的調查、研究,掌握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尋求防止或減輕自然災害的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對于自然災害學的研究,是歷史賦予一切有識之士的重大責任。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內蒙古師范大學災害學研究將要在災害學研究領域積極進取,進一步建設成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學研究基地、知識傳播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努力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生態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