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業出現迅猛的發展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政府部門、市場部門、非營利組織三者邊界越來越模糊,非營利組織和政府部門逐步引入了商業化運作模式,而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開始邁向公共產品市場。
《中國青年公益創業調查報告》(下稱《報告》)由中國青年報社與KAB全國推廣辦公室聯合發布,是國內首份有關中國青年公益創業發展的報告。
該《報告》是中國首次發布的公益創業調查報告,旨在總結中國青年公益創業的現狀,有針對性地找出公益創業的問題,并研究相關解決方案。《報告》課題組成員包括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5所大學研究機構相關專家教授,及中國青年報社、KAB全國推廣辦公室、恒源祥(集團)有限公司等有關單位專家組成,該報告執筆是湖南大學中國公益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汪忠。
本次青年公益創業調查(下稱調查)自2014年3月開始,對象為全國各高校KAB體系及中國公益創業組織機構推薦的優秀公益創業青年。調查問卷包括“創業青年個人與企業基本情況”、“公益創業歷程”、“公益創業現狀”、“對青年進行公益創業的看法與建議”4個部分內容,公益創業青年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報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44份。在本次調查過程中,調研報告將公益創業界定為創辦社會企業,即以解決社會問題為首要目標,以經營活動為手段的創新創業組織。
自我實現與社會責任感驅動青年公益創業熱
調研數據顯示,公益創業組織領導人或者創始人中青年公益創業者的年齡結構主要集中在18~30歲,而18~25歲是創業的主要年齡段,表明在校大學生是我國開展公益創業活動最為活躍的群體。這主要是因為大學生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信心,又善于發現和把握商機,開發出滿足特殊社會需求的產品或者服務。同時,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高校自身紛紛開展的一系列針對大學生的公益創業活動。
【圖一】
調研數據顯示,主要有“解決就業問題”、“挑戰自我,實現自我價值”、“學以致用,展現自身才華能力”、“回報社會,解決與改善社會問題”。65.3%的青年創業動機表現為“挑戰自我”,59.1%的青年創業者動機表現為“回報社會”,33.3%的青年創業動機表現為“學以致用”,最后的29.9%的青年創業者動機表現為“解決就業”。這表明公益創業者并不只有利他主義動機,而是利他動機與利己動機的混合體。其中“挑戰自我(實現個人價值)”與“回報社會(服務社會)”所占比例最多,由此可見,公益創業青年有很強的自我實現動機,希望將自己學習的專業知識爭取應用到創業過程中,并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也解決就業困難問題,并創造就業機會。
【圖二】
公益創業具有雙重屬性
大多數國內學者認為,國內的公益創業組織應具備以下共同點:(1)公益創業具有明確的社會目的和使命,且社會價值創造始終要高于經濟利益追求;(2)在以市場為導向的活動過程中,公益創業需表現出在資源利用、組織運作等方面的創新性。
不論將公益創業按照何種類型劃分,公益創業的本質都沒有改變。公益創業必須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己任,服務于社會利益。公益創業強調創業時兼顧社會公共利益,按照公益創業組織實踐的主體或者服務領域分為創辦兼顧社會利益的非營利組織、創辦兼顧社會利益的營利組織、志愿公益活動和生態網絡混合型四類,這也是國內現在普遍比較接受的一種劃分。
公益創業不同于傳統的非營利組織,它不僅在商業領域吸引資源,創造商業價值,實現經濟效益;還在公共領域整合資源、協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創造社會價值,實現社會效益。
調查顯示:144個公益創業項目中有119個公益創業組織在章程中明確了社會使命或環境目標,這表明,對于公益創業組織,社會價值創造才是其使命所在,創業的目的就是致力于相關社會問題的解決。
有72%的被訪者認為,與傳統的商業企業相比,公益創業組織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這表明政府應嚴格明確公益創業的法律責任要求,不能賦以公益創業組織普通商業創業化標準,而應當凸顯其特殊性,更好地幫助公益創業組織履行社會責任,解決社會問題。
【圖三】
“自我造血”必然面臨現實困難
雖然不以營利為目的,公益創業只有盈利能夠持續實現社會目標。傳統的非營利組織過度依賴捐贈,發展的可持續性不足。公益創業不同于傳統的非營利組織,不僅在公共領域整合資源、協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創造社會價值,還在商業領域吸引資源,實現其公益目標,創造商業價值。
數據顯示,有88個公益創業組織實現了“自己造血”,43個受訪公益創業青年所在組織獲得了“企業贊助”方式,收入源于捐款的組織有21個,還有其他方式的來源收入。結果表明公益創業組織注重自我造血的生存方式,自我造血方式組織數最多,也表明公益創業組織的市場導向性。
營業額在10萬元以下的公益創業組織在受調查對象中占比最大。這顯示了,社會使命才是受訪公益創業青年所在組織核心所在,所獲得的收入大多用于組織再生產與發展,所用利潤分配較少。
【圖四】
受訪公益創業青年所在組織的盈利能力面臨著規模挑戰。絕大部分項目雖然已經啟動,但尚未注冊法人。其中僅有24%已正式注冊為企業或民營非企業,還有33%停留在創業計劃書階段。
公益創業組織普遍規模較小。啟動資金大部分都在10萬元以下,比例達到70%;啟動資金規模在10萬~15萬元的有21個占15%;50萬~100萬元的占13%。78%的公益創業組織人員規模都在30人以下,30~100人之間的公益創業組織占15%。
除了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社會捐贈意愿不足外,較為單一的資金來源渠道造成了規模困境。值得借鑒的是,國外的公益創業組織擁有較強的籌資能力,建立了包括政府、企業、會員、顧客、基金會等在內的多元化籌資渠道,形成了政府注資、企業捐贈、會費收入、服務收入、基金會支持等有效的籌資機制。
【圖五】
公益創業環境亟待發展
公益創業教育是培養公益創業人才的有效途徑。社會公眾是否了解公益創業,是否真正支持新型的創業方式,會影響中國公益創業的發展。在沒有社會公眾以及社會輿論支持的狀態下,公益創業者們將很難有信心進行公益創業。另一方面,大部分公益創業者都出自于高校。學校是否開設公益創業的相關課程,是否對學生傳授有關公益創業的知識,都會直接影響公益創業者的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
關于“是否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公益創業的教育”,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受訪公益青年都認為應該推行公益創業教育。他們對于公益創業教育的意義看法不同,38%的人認為公益創業是一條良好的發展道路,可以提供一個新的發展方向;23%的人認為公益創業有一套自己獨特的運營方式,36%的人認為公益創業教育的公益性可以培養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
【圖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