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高考成績公布后的第一周,很多學生和家長面對高中生畢業后的選擇比較迷茫。有計劃留學深造的學生在學校和專業的選擇上也十分猶豫,為此,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嘉華世達總經理馬玉娥女士做客新浪聊天室,參加“重磅訪談”欄目,就“高中生如何高考留學兩不誤”這一話題給廣大學生和家長以參考。
以“關注教育熱點 凝聚高端智慧”為目標的“重磅訪談”欄目,是北京青年報《人才時代》專刊和新浪網教育頻道2008年共同推出的圓桌探討性欄目。以邀請教育界權威專家和高端人士做客新浪聊天室的形式,帶來教育界最新銳的觀點和最透徹的分析。
首先,馬總對近幾年高中生出國熱的趨勢進行了分析:在2006年以后高中生出國留學我覺得又有一個新一輪的回潮,特別是去年和今年我感覺比較明顯的就是高中生出國的熱情,家長在理性選擇方面應該說是越來越到位。這還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實際上現在就業市場,還有在我們一般的工作領域國際化特別是教育所留下的痕跡應該到處都是,正是基于這樣的情況我覺得有兩類學生,一類是好的學生,本身現在的學生他的家長已經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對境外的特別是國外的情況,目前整個世界發展的情況都了解的比較深,這類學生他們在國內非常好,學習非常好,但是為了深入世界名校,他們會選擇到國外去留學,因為無論是從他們外語水平還是高中階段的學業成績都是非常強的,所以奠定了一些基礎;另外一方面,就是一些高考落榜生,今年大概有1050多萬的考生,大概599萬的錄取率,還有幾百萬人面臨著就學的問題,從升學比例來講中國的高等教育的升學比例要遠遠低于世界,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但是這些學生雖然高考落榜,但并不意味著失敗,如果經濟條件好的話,可以繼續進入到國外的這些學校去。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留學生確實在接受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有一些優勢,比如我們國家進入到北大、北師大、復旦大學的一些外國留學生,特別是韓國、日本的一些學生,他在國內也是很難進入自身名校的,但是我們的學生出去以后,由于受國際化的影響,海外院校在接受留學生方面也會有自己相應的政策,我們學生走入到國外的時候他們有一個升值的空間,所以即使是高考落榜,到境外接受教育,應該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主要對現行的教育體制不適應,這樣的話他們更加注重特別是留學與就業已經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更加側重考慮留學與職業生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就這點來講也會導致一些學生或者家長來選擇到境外去讀書。
馬總針對高考后的學生面臨的多種選擇給予指導:對年輕人來講不是一次高考決定他們的成敗,我覺得對這些年齡段的孩子,即使在國內多學一年,或者是早走一年,不影響他未來的成功與失敗,從這點應該說是有足夠的時間。但是出國留學是否來得及,我覺得首先還是要確定一下孩子感興趣的專業方向,在這點上可能是學生要做好準備的。另外一個,就是鎖定國家,是英語國家還是非英語國家,另外是南半球國家,還是北半球國家,因為事實上對于我們高考生來講,如果去南半球國家,甚至春季入學的國家,荷蘭,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包括西班牙,意大利,他們在大量的專業領域都是有春季入學的,對這些學生他們還是有一定的機會,對于英語國家我們知道像英國可能主要的好的學校都是在秋季入學,因為我們這個題目是針對高中生的,大部分學生要有一個語言的強化或者預科的階段,所以我覺得在時間上不太受限制。
對于眾多學生和家長關心的目前高考后留學的主要熱點國家有哪些?熱點專業有哪些?等留學熱點問題,馬總分別以各個國家對中國高中生的政策為前提,進行了詳細解答,馬總說:熱點國家,我覺得現在整個來講,美國肯定是首當其沖,但是我們在談熱點國家的時候,傳統八大國的留學應該始終保持著它的領先地位,與此同時,像韓國、西班牙、意大利這幾個國家的留學我覺得也是在逐漸升溫,特別是最近日本福田首相提出要發展留學生達到30萬在2020年時,如果中國的學生和家長對日本的教育,或者是它的體制了解的多的話,我覺得日本也會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就是在這個新的世紀會有新的特點,因為在八十年代我們的留學主要還是集中在語言生和本科,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注意的就是我們談熱點國家的時候,要注意一個傾向,就是海歸變海待的問題,雖然這個問題大家都在質疑,但是大家應該有一定的比例分配,我講一個例子。
我們實際上在2001年、02年做南非留學,事實上當時去的大部分是一些至少在高考這個過程中成績不是太好,我們的學生進入到南非以后,我們通常會稱他是英國的教育,印度的費用,在經過這幾年以后,很多學生反而在一些很大的跨國公司工作,我們從投入產出上來講他們的回報率是相當高的。當然講這個例子不帶有普遍性,但是至少提醒家長,在投入重大的資金的時候,你未來的回報是什么應該考慮。
在根據家庭情況的不同選擇留學國家的問題上,馬總提出如下建議:我個人認為放寬留學政和提高門檻是同時發生的,我最近剛剛到美國參加了一個年會,在這個年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整個在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教育質量已經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我覺得家長在選擇境外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應當對那些有所要求的學校更給予關注,因為這取決于我們未來的產品質量問題,學生現在就是我們直接的產品。從這點來講,我們還是要防止在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學生受到劣質教育資源侵害的問題,實際上現在國內的熱點,包括合作辦學的問題,包括出國留學的一些報道,甚至一些質疑,我覺得這都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正是通過這些討論,淘汰,或者是一些關注,我們能使大家在選擇教育國外資源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能物有所值,就是他的投入,我們畢竟在投入教育費用的時候,常常我們的國人是要高于海外本地居民的,能享受國外國民待遇的這些國家還是有一定的數量,所以從這點來講,我認為有一定門檻的學校,我們學生反而是要更加重視和優先考慮的。因為畢竟現在出國已經是一個非常,就是不再艱難,它的神秘色彩已經完全被卸下來了,出國留學也對大部分人來講,如果經濟條件具備,家長如果有足夠的經費,或者有相應的經費的話,出國邁出國門已經不是一個難事,甚至某種程度比上國內前一百所,或者是211工程大學的甚至還要容易一些,正是基于這樣的情況,求學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而是求什么樣的學,上什么樣的專業。就這點來講,我們覺得在費用上,一方面家長可能要考慮,就是說因為傳統的一些留學國家,可能它的費用也比較高,剛才吳總已經講過,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關注一些,就是我們一些學生可能家庭條件一般,但是自身的資力和學習境況又不錯,應該考慮歐洲的一些國家,現在只是收取注冊費的,像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包括北歐的一些國家,特別是瑞典、芬蘭的教育資源是我們應該引起關注的。
事實上在教育國際化或者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復合型的人才是越來越受到重視,所以在這點來講,費用和國外院校的要求應該是大家同時給予考慮的。
馬總說,對待高考后留學的選擇,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因為大家關注的還是一個學習年齡問題,我覺得最重要的利還是大于弊,首先有利的方面,一個是外語水平的提高,第二個是獨立生活能力的提高,第三個就是他能接觸國際文化,這是有利于開闊視野,我們現在講觀念決定成敗很重要。還有一個,就是他的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的提高,這是很現實的。
弊端呢,我覺得費用應該說確實比在國內接受教育要高,還有一個,畢竟是高中生出國,他們還是在從青少年轉向成年的這樣一個過程,不利于父母的監管,畢竟還是有一個距離感,這是一個。
但是總體來講,我覺得我們現在中國的出國留學人數,我們現在是13億人,我們出國留學人數在14萬,就是我們大概是萬分之一的留學生,從臺灣來講他們是千分之二,美國是百分之一,這個反映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我們的出國留學人數還遠遠不夠,正是基于這樣的情況,從投資投入來講,事實上在臺灣一個留學回國人員的工資,這是一個調查數據顯示,要比普通的境內就業的學生要高一千二到一千五的人民幣,所以總體來講我覺得時間因為有限,但是我還是想公布一個數字,就是說我們國家現在有大量的學生,我們從現在高等教育接受的人群應該是全世界最大的了,我們的科研人員也是在我們國家的研究人員和科研隊伍是在全世界排第一或者第二的,我們的科研精力和教育經費的投入,特別是經費的投入,對這些科技研發項目也是排在全世界第二,但是我們的研究結果和科研創新能力是排在世界第26位,屬于中下水平。所以我覺得我們最近一直在講建世界一流大學,我覺得應該有更多的學生,特別是年輕的學生到世界一流大學去看一看,他們的培養目標是什么,我們在講美國的教育,因為現在大家都在推崇,一個核心點,他們都是一流大學,可能講的都是國際領導力,公共外交及其國際影響力,所以這點來講,我覺得年輕的學生應該有一個自尊自愛自強的意識,對祖國的責任,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在學歷學位認證這個領域,每年大概都有,去年有3萬多留學回國人員,特別是獲取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主要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美國、俄羅斯,從學生回國以后這個就業的前景和就業的領域,以及就業的薪金是非常有說明力的,還是應該說有很大的利吧,就是這點。
最后,針對學生們最關心的高考成績對選擇留學的影響,馬總分析到:就高考成績來講,整體對學生的影響不是太大,因為現在我們畢竟可以有眾多的留學國家可以選擇,一些國家,比如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韓國現在也開始參考,前面這幾個國家,包括新加坡參考的可能更加重要一點,他們對高考成績有一定的限定,但大部分學生如果能達到國內大專以上的成績,他們出國留學是不會受阻的,還有一些傳統的英語國家,他們只是對雅思或者托福有基本的要求,學生在即使高考成績不很好,他們可以有一段時間來進行半年或者一年的時間,或者在國內準備雅思或者到國外,這樣對他下一步進入大學還是沒有直接的影響的。所謂影響只是對國別可能會有一定的限制,就是個別國家。
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嘉華世達留學專家咨詢熱線:010-67084068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