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形勢總體上應該是壓力不減、潛力上升。
現在我國勞動力數量由無限供給正在向有限供給轉變。從勞動力總量來看,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減少,2012年減少345萬,2013年減少244萬,2014年減少371萬。勞動力供給在減少,而經濟總量在擴大,經濟結構又在優化,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能帶動更多就業。在這樣的背景下,相對慢一點的增速也能夠滿足就業增長的需要。經濟轉型對大學生就業是利好因素,“新常態”下的就業崗位重質量、高技能,大學生是高質量就業的人群。
現在產業轉型升級還不到位,所能提供的契合大學生預期的崗位相對不足,供求不大匹配。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還是靠發展,尤其是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那些能夠契合大學生就業需求的產業。
大學生就業一直存在結構性矛盾。社會關注點往往在大學生的匹配性,實際上是粗放型經濟形態下企業不匹配大學生。另一個重要矛盾是摩擦性矛盾。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夠,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而是碎片化的制度分割型市場。大學生的活動半徑小,而且市場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他地方不是不需要,也不是大學生不愿去,是供需雙方互相找不到位。
今年在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等新經濟戰略推進的情況下,完全有大學生的舞臺。要做的事情是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大市場,解決許多機制問題,比如社保的轉接等。目前大學生畢業,回原籍工作和在上學所在地工作享受到的政策和服務不一樣。很多招聘也沒有公開透明。
2015年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是抓政策落實,減少市場摩擦,特別是“最后一公里”。勞動力配置是市場配置,大學生和用人單位雙選,政府要做的事情是抓好政策落實,結合實際細化完善政策措施,確保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暢通,讓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都能享受到政策扶持。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特別關注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這部分人可以說是大學生群體中的就業困難群體,需要更多關注和政策幫助。人社部計劃做一個全國離校未就業大學畢業生實名數據庫,跟蹤每個學生的情況,及時幫助,想更多辦法促進他們就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