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青年學者扛起我校科研大旗□記者 徐劍飛 陳博 通訊員 賴思源

          首頁 > 

          高教

           > 青年學者扛起我校科研...

          青年學者扛起我校科研大旗□記者 徐劍飛 陳博 通訊員 賴思源

          近日,我校法學院張紅教授任首席專家的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三批)研究闡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專項課題——《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法制建設研究——以“信訪法”立法為重點(14ZDC027)》順利開題。2010年至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哲學社科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共有13項,生于1982年的張紅教授是其中最年輕的首席專家。據學校組織人事部和科研部有關統計數據顯示,青年教師群體,已成為學校師資隊伍主力,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已經占到學校師資總量的近60%。從2010年到去年底,我校共有437項國家及教育部項目立項,其中由青年學者主持的共274項,占總數的62.5%。近五年來,我校各學院申報的國家及教育部項目中,青年學者的立項率均在50%以上,最高的學院達到了78%。青年學者已經扛起了我校科研大旗。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校黨委書記張中華在2012年師資工作大會上曾經動情地呼吁,要以開闊的胸襟和寬廣的眼界培育青年英才。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觀念,既幫助支持,又敢于壓擔子;既遵循制度規范,又敢于破格起用年青拔尖人才,在全校營造鼓勵年青人成才、支持年青人干事的氛圍,青年教師也要尊重老教師、學習老教師,形成和諧互助、薪火相傳、人才輩出的好局面。”校長楊燦明多次強調,青年學者現在是學校的骨干,將來是學校的主人,學校的未來取決于今天的青年學者。學校要千方百計為青年英才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正是學校多年來堅定不移千方百計支持青年教師發展,如今的中南大,“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拓展青年學者成長的空間

          1979年出生的工商管理學院錢學鋒教授是我校國際貿易專業博士生導師,已經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各1項,擔任多項權威刊物匿名審稿人。對于自己科研上的快速成長,他認為,除了自己以“以學術為業”的信念之外,離不開學校外部環境的支持。比如,他在2010年破格晉升為教授,就得益于學校在青年教師成長過程中設立的機動崗這一制度創新。該制度打破了師資培養循規蹈矩的窠臼,是一種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機制,為青年教師的成長創造了新的空間。“學校不少制度都是朝著競爭性原則、生產率標準這一好的方向努力,非常有利于青年教師成長。我很幸運,我的成長有我們國際貿易學科團隊作為堅強后盾,老一輩學者在教學科研上無私的傳幫帶,青年學者之間的緊密合作與知識共享和外溢,都為我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微觀環境。”

          人才與師資工作辦公室主任林際福介紹,學校在2002年、2012年先后兩次召開師資工作會議,“系統、全面優化青年教師成長成才的發展環境,幫扶和培養一批創新思維活躍、學術視野寬闊、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青年骨干教師”,是兩次會議的重要主題。2012年的會議更是特別強調,“從事關學校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關心和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和成才。”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學校提出,要制定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專項規劃、健全青年教師培養體系、完善青年教師社會實踐制度、建構青年教師成長資助體系、開發青年教師海外研修項目、加強青年教師工作和生活待遇改善工作。

          不久后,學校就推出了向青年學者大幅度傾斜的文瀾學者人才計劃,實施新進教師成長導師制,以培育青年學科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目前已有21名青年學者受聘為“文瀾青年學者”,他們是學校青年教師的優秀代表。“喜看稻菽千層浪”,學校青年人才工作呈現生機勃勃的動人畫卷。

          2002年至今,學校對于青年教師的培養傾注較多筆墨,用于海內外人才引進和培訓的經費接近1億。為優秀教師晉升提供機動指標、舉辦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破格遴選講師當碩導和副教授當博導、為新進青年教職工每個月發放500-1000元生活補貼等措施,對青年教師成長均起到突出作用。

          助力青年學者科研起跳

          副校長姚莉說,很多青年教師在起步階段經驗少、資源少,近年來學校采取了很多措施給予他們支持,促進他們成長。學校在合校初就建立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青年教師學術文庫》系列叢書出版計劃,每年堅持資助青年學者出版20本書。“從2009年至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主要用于資助青年學者創新研究項目,已經覆蓋了全校的青年教師,初衷就是要讓青年教師練練兵,掌握更多的研究方法和課題申報、研究技能。同時學校還專門設立了團隊合作的重點項目,鼓勵青年學者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進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學校還將鼓勵青年教師學術交流作為培育青年學術人才的重要舉措,專門劃撥部分科研業務經費到學院,用于支持青年學者的學術交流活動;按照五個學部,分別成立學術沙龍,鼓勵青年教師通過沙龍交流科研心得和學術觀點。

          科研部副部長黃俊雄介紹:“近年來,在部委級課題項目申報上以青年學者居多,這離不開各個學院領導和學術委員會的重視,各學院積極動員青年教師申報課題,并采取配套經費支持等激勵措施。”

          比如外國語學院,近年來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實力異軍突起,院長謝群接受本報采訪時說,學院利用10年時間初步完成教師隊伍博士化工程的同時,實施“拜名師、進名校”工程,鼓勵青年教師跟著名師學做學問,讓人才科研上臺階。對于學成歸來的教師,學院搭建學術平臺,實施科研獎勵計劃,聘請名師專家集中指導課題申報、論文寫作等等。這一系列舉措,近幾年開始釋放出人才紅利,學院實現了令人驚嘆的跨越式發展,不少科研指標超過老牌名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