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 機電學院院長周宏平教授帶領的 “林業機械及其智能化” 科研團隊獲 “江蘇省工人先鋒號” 殊榮。這個平均年齡只有四十歲的團隊, 近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 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梁希林業科學技術二等獎、 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等多個獎項; 獲授權發明專利10項; 發表科研論文 60 余篇, 其中被 SCI 和EI收錄36篇……填補了國內林業病蟲害防治智能化的空白2000年, “林業機械及其智能化” 科研團隊開始組建, 當時只有8人。經過15年的發展, 目前團隊有11人, 副教授以上7人, 90%為博士, 可謂 “精兵強將” 。
2002 年, 團隊獲得了第一項948科研項目 “林業病蟲害防治低量 高 射 程 噴 霧 技 術 與 裝 備 引進” 。第二年, 研究的階段性成果“6HW-50高射程噴霧機” 便通過了國家林業局鑒定。 “這項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 部分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時任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站長的趙良平給予了高度評價。2006年, 該成果在國家林業局60多個項目中, 以總分第一的成績順利通過終審驗收。
科研攻關的首戰告捷, 增加了團隊成員自信和底氣。隨后,團隊又獲批了兩項 “948項目” , 隨著研究實力的不斷增強, 國家十一五、 十二五科技支撐課題專題、國家863計劃專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也紛紛收入囊中。據統計, 從2008年開始, 團隊承擔省部級項目達到29項, 累計經費達1898.7萬元。
項目有了, 關鍵要能出成果, 要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工業化生產, 讓科研成果不再沉睡, 而是迅速轉化為能解決實際生產應用、 適應社會需求的產品。作為林業機械的研究團隊, 所研究的成果要能走入林場, 進入千家萬戶, 這是 “林業機械及其智能化” 團隊進行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明確了科研方向, 團隊成員歷經幾年的共同奮戰, 終于收獲了喜人成果。團隊80%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廣, 用在了林間地頭。其中 “車載低量高射程噴霧機” 、 “智能對靶噴霧機” 等成果邁上了國際舞臺, 出口到東南亞、 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研究成果及應用情況得到中央電視臺、 中國網、 鳳凰網等二十多家媒體報道。
10年來, 團隊研究成果產生直接經濟效益高達4.6億元, 累積防治面積3.1億畝, 節省防治費用約4.9億元, 挽回材積損失約380億元。
每年有100多天呆在林場在光鮮亮麗的成果和榮譽背后, 周宏平團隊也經歷了許多困難和挑戰。建隊初期, 沒有資金, 沒有設備, 更沒有項目, 團隊發展步履維艱。
必須找到項目, 周宏平下定決心!于是, 他帶領團隊人員, 到全國各地森防系統走訪、 調研, 總結研究的目標、確定研究方向。經過2年的艱苦努力, 團隊實現了科研項目 “零” 的突破, “林業病蟲害防治低量高射程噴霧技術與裝備引進” 項目成功獲批。
“團隊成員, 尤其青年老師, 1年有100多天的時間在合作的企業、 試驗林場和果園進行項目研究和試驗。 ” 周宏平告訴記者, 要使研制的科研成果成功應用到生產實踐,就必須反復設計、 改進、 試驗、 再改進, 直到能形成可以生產應用、 經得起市場考驗的設備; 技術參數的確定和性能的提升, 需要進行反復的試驗分析和理論研究, 這個過程既復雜又艱辛。十幾年來, 團隊人員的足跡遍布了江蘇、山東、 湖北、 河北、 江西、 內蒙古、 新疆等省的邊遠林區。
“早上5點半起床, 中午短暫休息后, 一直在林場試驗到晚上10點才能回到住處。 ” 團隊成員張慧春老師永遠也不會忘記自己2013年8月在新疆阿克蘇開展 “林果蟲害防治” 實驗期間的經歷。張慧春介紹, 在為期兩周的實驗期間, 每天實驗時間長達十四個小時, 繁重的任務使得大家經常到凌晨一兩點才能入睡。白天在野外試驗地里陽光的強烈輻射加上晝夜極大的溫差, 使人的身體很不舒適,增加了實驗的難度。 “白天要開展實驗, 晚上還要對設備進行維修、 調試、 組裝, 第二天很多人在實驗現場都睡著了。 ”這只是整個團隊多年來艱苦科研經歷的一個縮影。
團隊要明確目標和方向, 形成合力“團隊的力量是無限的, 組隊不易、 建好更不易, 但是建好以后就能做大事。 ” 回首和團隊風雨同舟的15年, 周宏平很感慨。
對于團隊建設, 周宏平有自己的思路和感悟。 “建團隊, 要先把架子搭好, 再明確目標和方向。 ” 到2006年, 團隊逐漸把目光瞄準在 “林業機械與智能化” 上, 在這個大方向下, 又形成了8個子方向, 每個子方向上都選定1名牽頭人。這些研究方向相互聯系、 相互交叉, 任務落實到人, 每位成員都有專攻的領域。
有了專攻的領域, 如果不定期交流合作, 容易各自為政, 很難形成合力。為此, 團隊十幾年來, 保持每月定期正式交流一次, 隨時隨地進行小型的、 非正式交流的傳統。長期以來, 團隊形成了經常橫向交流, 彼此啟迪、 促進的良好氛圍。
“這樣能夠取長補短, 相互了解進度, 也能使大家的思路更開闊, 這對年輕人的培養很重要。 ” 如何讓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讓他們成為學校教學能手, 讓他們在最短地時間里能駕馭項目, 更能引領學生, 周宏平尤其傾注心力。申報項目或開展項目時, 他都精心安排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師帶領指導年輕老師, 以老帶新; 工作安排時, 給年輕人空間和機會; 申報項目時, 讓年輕人勇挑大梁。一個個舉措, 使年輕人迅速成長, 為團隊拿下一個個項目,也為團隊的日益壯大奠定堅實基礎, 而團隊的合作和支持也成為青年教師成長的助推器。
為做好成果的推廣應用, 周宏平帶領團隊成員, 到基層為生產技術人員義務培訓。近年來, 累計舉辦培訓講座172場, 培訓技術人員2361人次。
“我們要繼續保持在林業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優勢, 爭取做林業機械領域的領頭羊。 ” 對于團隊的未來, 周宏平滿懷期待與自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