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制度老化,是當前中國高校存在的共同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招聘易淘汰難,上崗易下崗難,論資易破格難,考核無力,優劣同酬,缺乏吸引高級人才的磁性和人盡其才的機制。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學校選擇7個學院(系)開展全員聘任試點,文學院為其中之一。
記者近日了解到,經過幾個月的籌備,文學院的全員聘任制改革已進入正式簽約階段。這意味著,全院教師和職工手中的“鐵飯碗”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活力、動力和壓力的人事考核制度。
文學院的全員聘任制是如何實施的?記者專門采訪了文學院院長涂險峰教授。
記者:2003年北京大學曾轟轟烈烈地進行人事制度改革,當時校方寄予厚望,但結果是并沒有徹底執行,最終逐漸淡出了世人視野。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學院推行改革,有沒有顧慮?
涂險峰:顧慮和風險肯定是有的。文學院近幾年發展勢頭良好,具有較好的實施全員聘任制的基礎和條件。我們決定不妨先行先試,探索新機制,釋放新動能,在選人機制上優化增量,在用人機制上盤活存量,挖掘潛力,激發活力。
記者:在高校推行全員聘任制初衷是好的,也是大勢所趨,但實施起來并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鑒。文學院作為武大第一批試點單位,怎么應對這一困惑?
涂險峰: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執行不了的方案沒有意義,會變成一紙空文,形同虛設。我們在制定方案前,確立了“三不”原則:
不瞎折騰。堅持問題導向,以人為本,按需設崗,在尊重現狀的基礎上,合理設置各級各類崗位,明確各類崗位最基本的職責和任務。
不急不躁。程序步步到位,過程公開透明。聘用方案經過了幾輪討論,保證所有教職工的意見都被聽取、吸納和反饋,經學院教授委員會審議和教代會通過后,報學校審批了再實施。
不走過場。堅持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的,實行合約管理。明確聘期、考核任務和獎懲措施,優化學術評價,同時給老師們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選擇空間,讓他們既有約束感,又能自我激勵。
記者:給老師們一個相對自由的選擇空間,如何做到?
涂險峰:方案尊重教師個性,任務欄具有較大的選擇自由,教師可根據職稱高低和類型(教學、科研及并重型)等分級分類任務要求,根據自身特長、主攻方向和總體規劃,完成其中任意若干項即可。
方案把任務根據難易程度劃分為三級,每一級都涵蓋十余個選項,選項條目高度多樣化,較為全面地覆蓋了文學院教師從事的主要工作領域。同時,任務之間可以自由轉換,完成較高級別任務中的1項,相當于完成較低級別任務中的若干項。轉換公式是:任務一中的1項=任務二中的1.5項=任務三中的3項,任務二中的1項=任務三中的2項。
記者:任務“菜單”的確很豐富,很人性化。雖然績效考核是一件很嚴肅的事,但完成任務的過程像在吃自助餐,消減了大家的焦慮。
涂險峰:該方案體現了守元固本、激發潛能的指導思想,讓受聘教師有一定的壓力和動力,又不至過于焦慮甚至恐懼。要防止教師一味受外部指標驅趕,妨礙其對教育和學術事業的內在追求。
記者:獎勵機制和懲罰機制分別是怎么設置的?
涂險峰:講師三年一聘(與3+3模式接軌),副教授和教授四年一聘。考評等級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下一聘期的崗位津貼,優秀者增長10%,合格者全額發放,不合格者發放90%;下一聘期仍不合格者高職低聘或轉崗。
需要說明的是,全員聘任與推進核心競爭力的許多拔尖工程的制度設計不完全相同。它面對的是全體在崗教師,應該寬嚴適度,既有剛性要求,又有彈性選擇;既要向高標準看齊,又不可好高騖遠失去可操作性。要保證相應職稱級別和類型的教師經過努力大體可以完成指標,并在總體上激發潛能,增進學院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在本校連續工作滿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0年的教職工,學院怎么安排呢?
涂險峰:鼓勵參與全員聘任制,但不作硬性要求。若個人申請,學院可與其訂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考核不合格者,十年內不低聘,到法定退休年齡后不延聘,一方面起保護作用,一方面起督促作用。
(“改革進行時”專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