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啟動的護苗2015-網上行動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6月1日,以共建網絡安全共享網絡文明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也正式拉開帷幕。當前,在上網已成全民生活方式的信息化時代,幾千萬90后青年大學生也已成為觸網頻率高、用網范圍廣的資深網民群體。如何讓數量龐大的青年大學生群體成為有高度的安全意識、有文明的網絡素養、有守法的行為習慣、有必備的防護技能的中國好網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現實課題。
近日,黨委宣傳部學生新聞中心學生記者在重慶部分高校學生中進行了有關大學生網絡行為現狀的調查。調查數據顯示,現狀100%的大學生都是網民,近90的在校大學生有5年以上網齡及穩定的上網習慣,有約70%的大學生平均每天花3小時以上上網,甚至有近10%的大學生每天上網超過6小時(主要是手機上網)。那就意味著眾多如重理工學子的廣大青年大學生不是在上網,就是在為能上網做準備。
那么作為e時代弄潮兒的青年大學生每天花那么多時間上網究竟在干什么?據調查顯示,休閑娛樂、交友聊天、獲取學習資料、網上購物消費等占據了大學生上網的大部分時間,大部分學生都是低頭族的一員。
總的來說,大部分大學生上網的動機是端正的,上網的內容也是積極向上的,他們都想通過網絡來加強學習、了解資訊、豐富生活、創新創業,讓網絡為我所用。然而我們也應看到,現在有不少學生還是被網絡所左右,缺乏網絡安全知識和網絡文明意識。比如,過分依賴網絡,過度上網,網癮嚴重;不能辨識網絡信息,過多咀嚼垃圾信息,被不健康網絡信息所腐蝕;隨意轉發、傳播和分享未經證實的網絡信息,盲目跟風,法律意識淡薄;喜歡使用低俗網絡語言,形成網絡語言暴力。
鑒于此,教育引導大學生成為中國好網民,任務艱巨,使命光榮。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優良網絡文明風尚的養成和互聯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我認為,使大學生成為中國好網民,既有賴于國家網絡建設的推進,也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和學生自身的嚴格自律。國家和社會層面,國家應進一步建立健全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學校層面,應重視對學生網絡素養的培育,開展網絡安全知識普及活動,將網絡安全教育和網絡文明行為引導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個人層面,大學生應自覺學習法律知識,增強網絡安全意識,科學對待網絡,理性看待網絡輿論,規范上網行為,文明使用網絡語言。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學會運用互聯網思維,采取各種有效形式加強大學生的網絡教育,努力使大學生成為助推社會進步和互聯網發展的中國好網民,讓中國好網民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新名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