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中國人民大學:積極推動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首頁 > 

          高教

           > 中國人民大學:積極推...

          中國人民大學:積極推動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中國人民大學設計改革路線圖,兩年來推動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一把鑰匙打開成“人”之門

          近日,寧夏中寧縣中寧中學“圓夢計劃”考生何佳玲,收到了中國人民大學發出的錄取通知書。

          今年9月,何佳玲將走進人大校園開始4年的大學生活,人大為她和另外2814名本科新生設計了一條特殊的培養路線圖:面向大一新生開設了新生研討課,并列入必修課程,采用小班教學。同時,通過精實課程、國際研學、名師沙龍等8項制度,構筑“研究型學習制度體系”,輔之實施讀史讀經典、社會研究和創新訓練、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16個重點人才培養項目,從基礎層面推動本科人才培養變革。

          這一培養方式,何佳玲的前兩屆師兄師姐都有親身經歷。那么,新的培養方式給課堂、給學校帶來哪些新氣象?學生們買不買賬呢?

          降低學分要求,學生學習更主動

          人大新聞學院2013級廣電專業學生文盈盈,一直夢想著將來能用鏡頭領略世界各國的文明與變遷。

          暑期來臨,今年的國際小學期,文盈盈選了“從歷史的角度看美國和亞洲”課程,這門課對她吸引力最大的是授課教師—— 一名來自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的教授。

          “不出校門就能聆聽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學者的課,這很難得。”文盈盈說。

          在人大,大二與大三之間的國際小學期,所有學生都要注冊課程學習,直接感受國際一流師資的全英文課程教學。大三及以上年級的學生至少要參加一個國際學生交流項目,通過“公共外語強化+專業外語教學+國際小學期學習+國際交流學習”四階段接力式的培養,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在人大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學生的學分要求降到最低的129分(最高157分),這在全國高校中算是較低的。

          盡管總學分降低,但在副校長洪大用看來,減少總學分要求,絕不意味著減輕負擔,“而是用精實課程讓同學們把學習變成一個更需要投入精力,更需要花心思的事情”。

          按照學校的設計,本科培養方案就是要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

          洪大用鼓勵學生“不以學分論英雄”,認認真真對待每堂課,積極思考,培養自己的思維和視野。

          腦袋里至少要裝20部經典著作

          穿行于人大校園,經過百家廊時,記者正好碰上學校藝術團的學生在演出。信息學院2013級本科生朱曉裕下課后追隨樂聲而來。“戴耳機聽歌太久,我都忘記了樂器本身的聲音有這么好聽。”朱曉裕告訴記者。

          這是人大推出的校園音樂角公益行動,如今已經成為該校的獨特風景。

          有人“沉浸”在音樂里,有人則“沉浸”于書海中。如今,閱讀經典著作在人大蔚然成風。學校定期舉行各種讀書文化節和系列講座,聘請學術泰斗擔任特邀顧問,各類讀書沙龍蓬勃開展,新聞學院的“海龍果讀書會”,信息學院的“蘭臺讀書會”等,學校現有90多個形式不同、內容多元的品牌讀書活動。

          “讀史讀經典”是中國人民大學本科人才培養路線圖公布的16個項目之一。從2013級新生開始,人大將“讀史讀經典”等列入本科生培養方案,旨在讓學生把閱讀當做一種習慣融入日常生活。

          “人大的本科生應當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要有厚度,多讀書,希望人大的學生在本科畢業離開的時候,腦袋里面裝著至少20部經典著作,有分析問題、觀察問題的歷史視角。”在校長陳雨露看來,大學最美的畫面就是眾多朝氣蓬勃的學子安靜讀書的場景。

          從今年3月起,人大還把書法研習課程正式列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書法基本技能訓練課程”剛開班,就吸引了300余名學生報名參加。2014級財政金融學院學生鄧詩棋第一次上書法課時,連握筆都不會,幾個月下來,她已經可以寫出漂亮的篆書作品了。

          千萬只“籠中鳥”飛進村民家

          唐瑜是人大社會與人口學院學生,前不久她赴山東省聊城市尹村參加學校組織的“千人百村”調研活動。至今,她仍對團隊花兩天時間勘察地形和村民房屋的實踐記憶猶新,她最大的感受是,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完成從“感覺懂”到“真正會”的提升。

          從2012年起,人大連續3年開展“千人百村”社會調研活動,從最初的1000名同學100個村莊,到2014年的665支隊伍、5645名學生參與,覆蓋全國31個省份的806個縣。

          近年來,人大不斷完善社會實踐模式,逐步實現了“時間、地點、學生、學院”全覆蓋工作體系,即所有學院、全部類別的學生在全年各時段均可申請并開展社會實踐。農村教育、能源消費、養老、土地權益、公共文化服務、基層民主……都是大學生們關注的對象,當一份份調研報告交至案頭,學生們的成長如樹木的年輪般清晰可見。

          近日,人大舉辦了第七屆“創業之星”大賽,這一賽事自2009年起,至今連續舉辦6屆,累計400余支創業團隊、2000多名學生參賽,扶助創業企業數十家。

          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林景全,參與創立“得益卡”品牌項目,目前融資已超過100萬元。“我的創業設想就來自創業之星大賽,我的企業就是從人大文化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出生的孩子。”他說。

          在人大,創新與創業作為社會實踐教育的一部分早已納入到了本科人才培養計劃中。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所說:“無論是身處書齋、甘守清寂的博學鴻儒,還是叱咤職場、領袖群倫的業界精英,人大人都恪守著‘實事求是’的準則。躬行義理,學以致用,以一個大寫的‘人’字為‘實事求是’的校訓做了最好的注解。”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