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是人民公仆,卻甘為人民盡心服務;他們不是熒幕上鮮麗的報道者,卻是田野間真實的記錄人;他們不是最仗義的俠士,卻是最能說出百姓心聲的話筒。他正是這群人的一個縮影王先國,一個基層記者,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一個自由職業者。
深山里的新聞人
在當地人的引導下,安徽師大文學院的志愿者們走訪了正在菖蒲村進行新聞采編的王先國。在訪談的過程中,志愿者們了解到王先國是菖蒲本地人,家住高山村。1990年,他在《安徽日報》上正式發表了第一篇新聞作品。這篇呼喚鄉村橋宇建設的文章引起了政府的關注,這無疑給王先國的新聞創作帶來了激勵,從此他的新聞夢一發而不可收。
1993年,王先國在高山村的學校里代課,在忙碌的課程教學之余,他也會采寫新聞,給各大媒體投稿。每到星期一王先國都會認真地翻找郵箱,查看自己投出的稿件是否得到了回復。與交通相對便利的菖蒲鎮不同,現如今的高山村仍舊只能通過騎車進出,不難想象出二十五年前的那里又是怎樣的閉塞。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間,王先國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購買稿紙、郵票、信封來進行新聞寫作,到了雙休日就帶著這份心血下山郵寄,上下七、八百米的大山,他就這樣一路堅持了十年。
三部相機拍出的新聞路
2003年,菖蒲鎮政府急需一名外媒宣傳人員,當時已小有名氣的王先國就這樣進了鎮政府宣傳部。一直以來習慣于書寫文字新聞的王先國發現,在外媒發稿還需要注重圖片新聞。于是他在經過一番思考后購買了自己的第一部相機,但是照片的洗印、來回縣城的路費再加上購買相機的花銷讓這個每月只有300元工資的記者入不敷出。
2005年,《安慶日報》新建了電子郵箱并要求新聞人電子投稿,對電腦技術一竅不通的王先國只得再買臺電腦自己琢磨。為了追求更高的圖片質量,王先國又自費買了一部5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但是他當時一年的工資和補貼加起來也不過一萬多,正是這種對新聞的熱愛與執著,才讓他狠下心來添了個大家伙。
2008年,王先國在拍攝天仙河漂流的活動時,一個參賽團隊在游戲過程中翻艇落水。因為水流湍急,好幾人爬不上岸,忙著救人的王先國在情急中一個疏忽,不慎將相機掉進了河里。于是他又只能用自己手頭的積蓄重新購置了一部單反,并一路走到現在。
興趣讓新聞一路同行
在和志愿者談起自己的日常工作時,王先國承認,相比較外媒宣傳的新聞性和靈活性,政府宣傳更具有模式化特點。雖然每天都進行千篇一律的工作,但他從不覺得這份工作枯燥乏味,更沒有因為經濟原因而選擇放棄。這樣一直堅持的原因正是在于這是他的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會一直走下去。因為興趣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奔走在大山深處的每個角落,因為興趣他在寫完上千篇稿件后依舊覺得趣味橫生,因為興趣,盡管入不敷出卻始終甘之如飴。王先國將自己的個人愛好與社會責任交融在一起,傳遞真善美,傳達基層的心聲,堅定的做一個執著的基層新聞人。
作為一個基層記者,王先國一直都秉持著新聞人的三立觀念: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培養社會責任感;立功,為人民做事;立言,傳遞基層人民的聲音。做個野性的新聞人這是我工作的特色,從小我到大我的升華才是我工作的目標。王先國的這句感嘆也正濃縮了一個基層新聞人最真切的心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