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黔南州持續發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聯合學校、社會、家庭的力量,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進行全方位關愛,努力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為孩子撐起“彩色天空”。
2013年以來,黔南州加快“村級留守兒童之家”和“標準化學校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在全州鄉鎮(街道)、村(居、社區)建立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室”,發放“留守兒童醫療救助卡”,關愛留守兒童身體健康。該州爭取到2017底,實現留守兒童較多的小學、初中學校建有“標準化留守少年之家”,到2020年,實現“村級留守兒童之家”全覆蓋。
都勻:暖流涌動校內外
“楊老師,暑假作業里有道語文題我不會做,能不能請你幫我講一下啊?”8月24日,石名芳坐在家里的書桌旁,一手拿鉛筆,一手拿手機給老師打電話,請教自己寫作業時碰到的難題。幾分鐘后,在楊老師的耐心講解下,她順利地答好這道難題。
石名芳是都勻市十三小3年級1班的學生,家住都勻市小圍寨王家司村。由于父母長期在浙江寧波打工,石名芳與年過六旬的爺爺奶奶為伴,成了一名留守兒童。
“多虧了楊老師,我們不識字,咋輔導小娃做作業嘛。”石名芳的奶奶笑著說。
楊老師叫楊菊芝,是石名芳的班主任老師。2015年暑假,由于放心不下班上兩個留守的孩子,她已經去孩子們家里看過好幾次了。輔導作業、了解孩子們的生活狀況和思想狀況是楊菊芝每次家訪的“必修課”。除此之外,她還會給孩子們捎上一些學習用品。
都勻市教育局副局長楊群介紹,目前都勻市有留守兒童4854人,其中幼兒園579人、小學2778人、初中1308人、高中195人。為進一步完善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服務工作,都勻市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長效關愛機制,將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和成長環境納入“校外+校內”全范圍,關愛留守兒童全程不“打烊”。
為更好關愛留守兒童,都勻市積極實施幸福校園行動計劃,大力完善學校服務設施。從2013年起,該市陸續投資70萬元,在20所學校建立了標準的留守兒童之家。都勻十三小的留守兒童之家,配置了200余本圖書、象棋、親情視頻通話室、心理咨詢室、留守兒童畫展覽墻等。學校還采取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的“三個優先制度”,并安排教職工一對一結對幫扶留守兒童。“我們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盡可能地幫助他們開心學習、快樂生活。”校長陳明萱介紹說。
如何保證留守兒童在校外期間也能得到關愛,都勻市也做了很多努力。
在假期,都勻市定期組織學校老師、退休老同志及社會愛心人士等擔當“代理家長”、“愛心媽媽”和校外義務輔導員,上門開展“心手相連”“大手拉小手”等活動。還建立家長學校,對留守兒童監護人定期進行家庭教育知識和兒童管護知識培訓,從安全、學習、心理、品行等方面,提高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能力。
荔波:“愛心媽媽”護童心
“真是太勁爆,太好看了,我們還要再來。實現了看電影的愿望,好開心。”還沒出電影院,蒙***兩個干兒子——荔波三小的覃騰健和潘金達就開始蹦蹦跳跳地撒歡兒了。
這個周末,是他倆最開心愉快地一天,“新媽媽”蒙雋帶他們逛超市、買衣服,還帶他們看了最期待的動畫電影《大圣歸來》。
自去年荔波縣開展“愛心媽媽”活動以來,縣委宣傳部的蒙雋認領了一個留守兒童,一年來,她經常跟班主任打電話了解孩子情況,還抽空帶孩子買衣服、看晚會,“母子”倆的感情非常不錯。2015年兒童節,蒙雋又認領了第二個留守兒童。蒙雋說,會像媽媽一樣真心地去疼愛他們,幫他們實現每一個小愿望。
荔波縣的“愛心媽媽”,不僅有縣直部門的干部職工,還有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
自然堂荔波店總經理嚴靖就是這樣一位“愛心媽媽”。她在2015年的“心手相牽·愛助成長”留守兒童關愛行動上,為覺鞏小學全校346名學生每人都準備了一份愛心禮物,還把愛心卡發到小朋友們手上,“小朋友們有什么心愿,我們都會盡可能地滿足,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愛心的呵護。”
“新媽媽很疼我,常來學校看我。以前我有什么心事總憋在心里,現在終于有媽媽可以傾訴了。”覺鞏小學四年級二班的留守兒童王澤江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她一直想要一本關于作文講解的書。前幾天,細心的“愛心媽媽”不只帶了書給她,還送來文具盒和乒乓球拍,這讓小姑娘特別高興。
2015年5月以來,荔波縣婦聯、縣婦兒工委聯合開展“心手相牽·愛助成長”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在全縣范圍內征集留守兒童心愿。目前,已征集到留守兒童1000余個物質小心愿和200余個精神小心愿。為了幫孩子們實現這些愿望,縣婦聯向全縣各階層發出倡議,招募愛心團體和個人當孩子們的“愛心媽媽”,采取團體認領或個人認領,“一對一”或“一對多”等形式認領、兌現留守兒童小小心愿。
目前,荔波縣已有“愛心媽媽”772名,都與山里的孩子結對,共同填寫了孩子們和“愛心媽媽”的愛心聯系卡,完成了“親子”認領,當上了1226名留守兒童的“新媽媽”。
荔波縣婦聯主席蒙菊云說,目前全縣有約6000名留守兒童,“愛心媽媽”活動不僅是在物質上幫助他們,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母親般的關愛,填補他們童年母愛的缺失,還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
甕安:“代理家長”與留守兒童結對子
媽媽是一個溫暖的詞匯。在甕安縣甕安三小五年級學生敖德波的記憶中,這個詞語的概念是模糊的。父母在他幼時雙雙外出打工,留下他和妹妹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成了一名長期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直到兩年前,班主任老師李平走進他的生活,成為他的“代理媽媽”,讓他感受到了母愛的分量。
近日,在他家見到,李平剛給他輔導完暑假作業。“除了暑假作業,每天要讀一些課外書,練練字,平時少看動畫片,看多了對眼睛不好。中午要記得吃飯,不要到河邊去玩水,很危險……”李平溫柔地叮囑著敖德波。德波一邊認真聽,一邊點頭。
李平告知,兩年前接手敖德波時,他在班里一句話也不說,老師問他什么,他也不回答。李平意識到,要打開孩子的心扉,就要自己用心去關愛。“現在愿意跟我說說心里話了,學習成績也有了提高。”
幾個月前,敖德波騎自行車摔傷了頭昏迷不醒,李平把他送到醫院日夜守護,精心照料。敖德波醒來時說,“李老師就和自己的媽媽一樣,我爸媽一年才回來一次,老師卻經常來照顧我。”
除了敖德波,李平還是另一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媽媽”,從教至今,她已當了30多名學生的“代理媽媽”。
在甕安,像敖德波這樣找到“代理媽媽”的留守兒童有7400多人。縣離退干局局長黎明介紹,早在2007年,甕安就開始實施“代理家長”制度,學校在教師中為每位留守兒童聘請代理家長,由教師代理家長在非法律范圍內履行部分職責,比如替留守兒童管理生活費用、帶他們購買衣物、生活學習用品,幫助他們制定學習計劃,檢查他們的節假日作業,一起過生日、談心等。這些形式多樣的親情活動,讓他們享受到親情關愛和溫暖。
“代理家長”制度是甕安積極探索“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一個嘗試。為把關愛落到實處,甕安還通過在中、小學校和村(社區)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推動關愛服務及教育管理制度化、常態化和規范化;縣財政每年劃撥專項資金用于貧困留守兒童的關愛服務工作,同時,多渠道籌措留守兒童關愛服務資金,全力救助貧困留守兒童;將關愛工作與黨建工作相結合,實施結對幫扶制,對貧困特殊留守兒童實行一對一幫扶,各級關工委“五老”人員、企業和社會愛心人士、優秀學生干部也大量與貧困特殊留守兒童結成對子。2014年,全縣有3500余名黨員干部與留守兒童結成對子,幫扶資金80余萬元。(通訊員商琴)
羅甸:夏令營里快樂多
8月25日,為期24天的羅甸縣“關愛留守兒童·以校為家”夏令營活動結束了。羅甸四小五年級5班的學生陳珩正在寢室里收拾自己的學習生活用具,眼里全是不舍:“學校夏令營好好玩哦,我明年還要報名參加。”
2015年8月,為了給羅甸縣留守兒童一個快樂而充實的假期,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全面成長,縣教育局、縣民政局、縣財政局及團縣委聯合開展了以關愛留守兒童為主題的夏令營活動。
此次活動在留守兒童較多的羅甸四小、栗木中學、羅蘇小學、沫陽民族小學等4個學校,分別組建了夏令營活動營地。活動還招募了來自上海海事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貴州醫科大學等20余所高校的29名志愿者。
為了保證留守兒童的安全,夏令營活動實行全封閉管理,為留守兒童免費提供吃、住、學、樂等全方位的服務。
2015年有827名農村留守兒童報名參加夏令營活動。在羅甸四小的夏令營基地里,老師和志愿者們為孩子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留守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包括琴棋書畫、音樂舞蹈、體育、科技、行為習慣、禮儀禮貌、自主管理等特長興趣培訓班以及學業水平提高輔導課。
為了保證留守兒童吃得營養健康,每個夏令營基地嚴格按照每人每天12元的餐費標準,精心給孩子們搭配一日三餐并提供水果、牛奶、雞蛋等營養食品。
“我每個星期都能和媽媽見一次面呢。”除了好玩好吃的,最讓張珩高興的就是能經常和家人見面。張珩家住羅甸縣紅水河鎮平坡村,他的媽媽常年在廣州打工。在羅甸四小的視頻親情通話室里,張珩每周都能和媽媽視頻通話一次。“昨天媽媽還問我身體好不好,學習好不好。雖然媽媽不在家,但每周能看到她,我覺得媽媽就在我身邊一樣。”張珩笑著說。
羅甸縣教育局局長盧海介紹,暑期夏令營活動已經連續開展4年。該活動填補了假期留守兒童無人關愛的“空白期”,彌補了留守兒童缺失的家庭關愛,更豐富了留守兒童的暑期生活,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和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