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在周口農村長大的孫女士,帶著家人的期盼,踏上前往省城鄭州的求學路。“走的時候只帶了被褥和幾件衣服,還有臉盆和暖壺,這可是我們當時上學必需的‘三寶’。”孫女士回憶。
24年后的今天,已經扎根在鄭州的孫女士忙著為孩子王川購置“開學裝備”。從被褥、暖瓶、臉盆到電腦、手機、相機,開學新老“三件套”的變化已不是新鮮事。
開學準備“三件套”,少說萬把塊
“手機是高考完媽媽剛給買的,上高中的時候也有一個手機,不過不是智能的,所以就換了一個新的,電腦是前幾天剛去買的,相機家里一直都有,需要帶到學校就好了。”王川說,置辦手機和電腦加起來花費7000多元錢。
在王川看來,購買這些東西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我買的都不算貴的,我身邊的朋友全系產品都是蘋果的,買下來一萬多呢。”
“上高中的時候,用的一直是iPhone 5,高考后,家里人給我換成了蘋果6;因為家里是臺式電腦,不好拿,爸爸給我新添了一臺蘋果筆記本,總共花費了1.5萬左右。”今年考入北京一所大學的李靜說,她不是一個會無理給家人提要求的孩子,換手機和買電腦都是爸爸提出來的。
6月至8月份成電子產品銷售高峰期
大學新生開學,一邊是忙綠準備的家長,另一邊則是更加忙碌的商家。
一直做蘋果系產品銷售的安先生告訴記者,6月高考結束后,“開學經濟”就變得很火爆,眾多商家瞄準機會推出“套餐”和促銷,蘋果和三星手機銷量提高了兩成左右。
不過,在安先生看來,“開學經濟”最火爆的幾年已經過去了。“在我印象中,最火的是2013年前后,那時候,高考一結束,至大學開學前,我們的生意能提升三四成,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買手機、電腦、相機等。”安先生說,近兩年,這種情況雖然依舊火爆,但已經每況愈下。
“因為現在不少孩子從上小學開始,就已經有手機了,所以銷量會被分流到平時,不再像以前那么集中地爆發在暑期。”安先生說。
但即便如此,每年的6月至8月份,仍是電子產品銷售的一個高峰期。“從7月初,數碼類產品銷售就進入了高峰,與前期相比,消費人數增加了20%。其中多以大學新生為主,他們選擇的手機多以小米、三星和蘋果為主,筆記本電腦多以聯想、惠普、戴爾等品牌為主。”在火車站一家通信商場內,工作人員崔先生說,隨著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大,學生們對卡片機的選擇正在日漸減少,目光開始集中在3000元的微單和5000元的單反相機。
家長態度不一
有條件盡量滿足
其實,每年隨著大學新生報到,大學生的“開學經濟”都會被人們格外關注,從早年的“開學支出花掉父母四個月工資”“供不起大學學費,父母被兒子告上法庭”的報道,不難發現,“大學經濟”常常引發輿論追問:如今供一個大學生真的是“燒錢”?
“我們上學那會兒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孩子寒窗苦讀10多年,終于要步入大學了,作為獎勵也不為過。”孩子正在上大三的家長趙女士說,她的想法代表了目前很多家長的心態。
“現在家家都只有一個孩子,如果生活條件允許的話,在花錢上,不會像我們小時候,給他很大的限制,但也不會讓他們盲目地花錢。”趙女士說。
其實,在采訪中,記者與多位家長溝通,發現如果家庭條件允許的話,八成家長愿意為孩子購置更好的電子產品,讓他們生活學習得更加愉快;如果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六成的家長會退而求其次,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不會盲目縱容,其余四成會對孩子的花費有一定的要求。對于經濟條件相對困難的家庭,八成的家長會量力而行,并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