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抗日戰爭中的同濟大學”圖片展開幕

          首頁 > 

          地方

           > 上海

           > “抗日戰爭中的同濟大...

          “抗日戰爭中的同濟大學”圖片展開幕

          六次遷校,跨越九省,七十多年前的同濟大學為了延續學脈,開啟了一場一萬一千多公里的教育長征路。今天(7月20日)上午,“八載同舟泣永矢濟時歌——抗日戰爭中的同濟大學”檔案圖片展于揭幕,全面展示了同濟大學自吳淞校園被日軍炸毀到抗戰勝利后返滬的辦學過程。同日,檔案圖片展電子版也在同濟大學檔案館微信號上線。

          志愿參軍、救護醫院、學生話劇……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傅信祁已93歲高齡,一張張圖片喚醒了這位抗戰期間曾在同濟大學就讀的老校友沉寂七十年的記憶。

          1932年1月28日,同濟的吳淞校園受到日軍首次轟炸,部分建筑受損,學校被迫在市區過渡半年,直到8月25日才遷回。1937年“八·一三”事變期間,同濟更是蒙受重大損失,整個校園被全部炸毀。

          為延續學脈、保存知識精英,同濟人告別了苦心經營二十年的家園,先后遷至上海市區、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和吉安、廣西八步、云南昆明,輾轉滬、浙、贛、湘、粵、桂、滇、黔、川9省以及越南,最終抵達四川李莊古鎮(今屬宜賓市翠屏區),走過了一萬一千多公里的教育長征路,立下了“八載同舟泣,永矢濟時歌”的戰時豐碑。

          在第三次遷校過程中,當時只是中職生的傅信祁和同濟一起走上了征途。“從南昌到吉安我們坐船坐了2個禮拜,吉安下去要過十幾個灘……后來舵斷了,我們就下船用腳走了兩天。”傅信祁教授回憶,當時50多名師生花了20多天才把校產送抵贛州。

          “同濟大學的抗戰史,是一部同舟共濟的歷史、是一部科教報國的歷史,是一部自強不息的歷史。”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在揭幕儀式上表示,同濟大學是抗戰過程中搬遷次數最多、行程最遠、過程最曲折的大學之一。

          據了解,本次展覽由“吳淞:學府殤”、“輾轉:流離苦”、“李莊:故鄉情”、“返滬:勝利歸”四部分組成,用100張展板、近700幅檔案圖片全面展示了同濟大學自吳淞校園被日軍炸毀到抗戰勝利后返滬的辦學過程。據同濟大學檔案館館長朱大章介紹,這些檔案圖片大多來源于同濟大學檔案館館藏檔案,還有一些是向國內外檔案、文化機構和個人征集而來的,近一半是首次發現和公開展出。

          據悉,展出向公眾免費開放,將持續至9月底。電子展也已于同濟大學檔案館微信號正式上線。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