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教育部消息2015年的畢業生人數超過2014年的727萬,達到了749萬。畢業生人數年年遞增,就業難也成為常態。
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級高校都進入了大勢擴招期,從而圓了90后每年浩浩蕩蕩的學子夢,由于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變化性導致高校所開設專業與社會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質量的下滑性,進而引來了當今大學生就業壓力,2015年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如何面對當前的就業壓力呢?很多人感覺很迷茫,那接下來,我們和“日不落”團隊創始人以及他的小伙伴和大家一起討論關于今年就業形勢狀況分析。
“十二五”期間的就業形勢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依然用了“嚴峻”二字。“一方面,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變。”尹蔚民分析說,“今后五年,城鎮勞動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將達到1300多萬,比‘十一五’期間壓力更大。另一方面,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加劇,其現實表現是部分企業‘招工難’與部分勞動者‘就業難’問題并存,且有常態化趨勢,而隨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推進,就業結構性矛盾將會更加復雜。不論是產業轉型升級,還是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等,都將對就業結構產生深刻影響,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勢必更加凸顯,結構性失業問題也會進一步加劇。與此同時,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也使就業形勢增加了更多變數。”
人社部預計,“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超過700萬人。
近兩年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狀況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組織開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大調研。調研顯示,近兩年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是在中小企業就業,去中西部就業的畢業生比重逐步提高。
從學歷上看,研究生初次就業率最高,本科初次就業率略低,高職高專初次就業率最低。
從專業看,工科畢業生就業率較高,理科和文史哲類畢業生就業率較低。
從畢業院校看,重點大學就業率較高,普通本科和獨立學院就業率較低。
值得關注的是,已就業者中,部分畢業生流動性較高。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一、我國中小企業太少,就業容量不大
從國際上看,一個國家99.5%的企業屬于中小企業,勞動者65% — 80%在其中就業(包括社區與中介)。但我國中小企業太少。
日本1.25億人——中小企業660萬個
中國13億人——中小企業1100萬個
鼓勵人人創業,中小企業多,就業相對容易。
二、專門人才素質未達標,造成崗位難得其人
我國高等院校近年來畢業生大增,但是專門人才的素質不能適應需要。
世界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稱:盡管中國每年有600多萬大學畢業生,真正適合到跨國公司工作的估計在16萬人左右。大多數畢業生缺少項目實踐,或英語的語言表達能力。
科學合理職業生涯規劃是實現順利就業的基礎
清晰地規劃職業生涯目標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只有這樣,未來才有希望。當然,自我設計時要切記做到知己知彼,特別是全面地認識自我、認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自己的脾氣秉性、自己的職業適應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為了更準確地認識自己,科學合理地進行自我設計,建議運用科學的職業能力、心理、個性、適應性測量工具,好的職業測驗工具將是你正確步入職業生涯的指南針。
轉變觀念是實現順利就業的關鍵
給大學生的話
A.危機是危難也是機遇,沒有追求就沒有機會(冬泳).
B.大學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詞,而是具有較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
C.學會從基層做起,到基層較苦,生活條件較差,但往往自己的自主權較強,鍛煉的機會較多,成長快。
D.正確看待收入。一個單位好,有很好的發展空間,目前收入少一些,但今后的發展機會相對多一些,收入提高也可能會快一些(實習800-1000元,畢業2500-4000元)。
E.正確看待地區間差異。在城市類型的選擇上,中心城市固然機會多,但變動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潛力的二級城市也許有更好更穩定的就業機會。
人才供求信息不暢,造成職位浪費
據統計,目前因為信息不暢,導致20%的人“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業機會喪失152.6萬個。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機構和媒體在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別需要強調高校、人事、勞動部門與企業的信息溝通與共享。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