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2015年執業藥師《中藥專業知識一》強化講義(13)

          首頁 > 

          考試

           > 2015年執業藥師《...

          2015年執業藥師《中藥專業知識一》強化講義(13)

          五味

          一、五味的含義

          五味,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

          此外還有淡味、澀味。由于長期以來將澀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屬關系,故習稱五味。

          二、五味的確定依據

          五味確定 最初是依據藥物真實滋味。

          黃連、黃柏之苦;

          甘草、枸杞之甘;

          桂枝、川芎之辛;

          烏梅、木瓜之酸;

          芒硝、昆布之咸。

          隨著用藥實踐的發展,人們對藥物作用的認識不斷豐富,一些藥物的功能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

          如葛根,臨床證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發表透疹,用口嘗所得甘昧只能解釋歸納其生津止渴作用,而發表透疹則難以歸納解釋,故又據發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則,再賦予其辛味。

          由此可知, 確定味的主要依據有二:一是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藥物的功能。

          三、所示效用與臨床應用

          1.辛:能散、能行,有 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療表證的藥物,如荊芥、薄荷;治療氣滯的香附;治療血瘀的川芎、紅花,都有辛味。

          副作用:辛味藥大多能耗氣傷陰,氣虛陰虧者慎用。

          2.甘:能補、能緩、能和,即有 補益、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和中的作用。

          如治虛證的黃芪、熟地、枸杞子;治攣急作痛、調和藥性的飴糖、甘草等;某些甘味藥還能解藥、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藥多質潤而善于滋燥。

          副作用:甘味藥大多能膩膈礙胃,令人中滿, 凡濕阻、食積、中滿氣滯者慎用。

          3.酸:能收、能澀,即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于體虛多汗,久瀉久痢,肺虛久咳,遺精滑精,尿頻遺尿等滑脫不禁的證候。

          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烏梅斂肺止咳、澀湯止瀉等。

          副作用:酸味藥大多能 收斂邪氣,凡邪未盡之證均當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堅。

          能泄的含義較廣,①通泄:如大黃瀉下通便,用于熱結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氣,用于肺氣上逆之咳喘。枇杷葉能除降泄肺氣外,還能降泄胃氣,用于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③清泄:如梔子、黃芩清熱瀉火,用于火熱上炎,神躁心煩,目赤口苦等證。

          苦能燥即燥濕,用于濕證。濕證有寒濕、濕熱的區別。

          溫性的苦燥藥如蒼術、厚樸,用于寒濕證,稱為苦溫燥濕;寒性的苦燥藥如黃連、黃柏,用于濕熱證,稱為苦寒燥濕。

          苦能堅的提法源于《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以知母、黃柏等苦味藥用治腎陰虧虛、相火亢盛等證為例,認為苦能堅陰,并以“ 瀉火存陰”之理解釋。“存陰”是間接作用,“瀉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堅陰與苦能清泄直接相關。

          堅厚脾胃:增進食欲,黃連、龍膽草。

          5.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通便作用。

          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鱉甲,治熱結便秘的芒硝等。

          6.澀:能 收斂固澀,與酸味作用相似。

          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禹余糧澀腸止瀉,蓮子固精止帶,烏賊骨收斂止血、固精止帶等。

          7.淡:能滲、能利,有 滲濕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四、陰陽屬性

          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五、氣味配合

          (一)意義

          氣與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其中氣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將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性能。

          如紫蘇與薄荷雖均味辛而能發散表邪,但紫蘇性溫而發散風寒,薄荷性涼而發散風熱;黃芪與石斛雖均味甘而能補虛,但黃芪性溫而善補氣升陽,石斛性微寒則善清熱養陰。

          (二)原則

          氣與味配合的原則有二:一為任何氣與任何味均可組配;二為一藥中氣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個,也可以有兩個或更多。味越多,說明其作用越廣泛。

          (三)規律

          氣味配合規律有二: 一為氣味均一;二為一氣二味或多味。

          (四)氣味配合與療效的關系

          味同氣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例如,紫蘇、薄荷皆有辛味,能發散表邪,但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薄荷辛涼,能發散風熱。

          再如, 麥冬、黃芪皆有甘味,麥冬甘涼,有養陰生津作用;黃芪甘溫,有溫養中焦,補中益氣作用。

          氣同味異者,作用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例如,黃連、生地黃均性寒,皆能清熱,用治熱證。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主治濕熱證。

          生地黃甘寒,清熱養陰,用治虛熱證。

          性味還必須與藥物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全面、準確地認識藥物。

          紫蘇、辛夷性味皆是辛溫,都有發散風寒的作用。而紫蘇發散力較強,又能行氣和中;辛夷發散力較弱,而長于通鼻竅。

          因此,性味與功效合參尤為重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