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探訪:北京中小學10%學科實踐課怎么上?

          首頁 > 

          地方

           > 探訪:北京中小學10...

          探訪:北京中小學10%學科實踐課怎么上?(圖)

          “站直,兩臂合攏向前,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10月13日下午兩點,人大附中的一間教室里,選了“中華服飾文化”課的同學們正在像模像樣地學習漢禮。

          今年7月,北京市教委修訂了《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規定就是:1-8年級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學時用于開設實踐活動課程。開學已逾一個月,日前,記者走訪了北京市部分中小學,看看這10%的學科實踐課開展得怎么樣。

          人大附中的“中華服飾文化”課上,老師正在教同學行漢禮。

          做月餅、縫衣服——課堂“活”了起來

          中秋節前夕,燈市口小學北池子校區內,一群穿著圍裙,戴著廚師帽的“小廚師”們正忙得不亦樂乎。做餅皮、包豆餡、模具壓花,孩子們的動作并不嫻熟,卻干得津津有味。不一會兒,一個個花樣各異的冰皮月餅就誕生了,而伴隨月餅產生的,還有一首首詠月的古詩和一個個關于中秋節的故事。原來,這是同學們以“中秋節”為主題的第二次綜合實踐課。

          “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孩子既學會了制作月餅,又鍛煉了動手能力,同時還在老師的引導下把歷史、文學知識融會貫通,他們學起來也更有興趣。”一位前來參與活動的家長表示。

          而負責人大附中“中華禮儀文化”課的李曉宇老師則告訴記者,“這門課是歷史學科綜合美術與勞技的一門綜合實踐課,老師除了給同學們講解漢朝禮儀文化,還會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制作漢服。”

          “聽了老師講的服飾禮儀知識后,感覺平時看到電視劇里邊的都不大對”,”以前也做過針線活,但是要縫制衣服還是第一次,覺得很有意思”,選擇該課程的兩名女生興趣盎然。

          “你來換算底面面積,我負責安裝底面”,在人大附中另一間教室,是數學實踐課,兩位同學正忙著分工。

          “這學期開展的實踐課會更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平時數學課上我們見過各種模型,但是今天我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去制作。比如這個圓錐,孩子們要自己去計算底面面積,做出來的底面不合適他們就要想辦法去解決,這個過程其實很好地鍛煉了他們的思考和探索能力。”任課老師肖瑜告訴記者。

          “這個課好有意思,自己動手比單單聽課理解得深刻多了”,一名男生對記者說道。剛剛,他因為自創方法成功做出了合適的圓錐底面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很多參加實踐課的孩子們都表示,這些實踐課“打亂”了原來的學科限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書本上的“死”知識變得“活”了起來,這也讓他們的好奇心更大了,積極性更高了,課堂氣氛也更活躍了。

          人大附中初一年級的數學實踐課上,這組同學因為自創方法精準計算出了圓錐底面而受到了老師表揚。

          “磨”出來的課程

          從市教委發布新的課程規劃到新學期開學,只有短短的兩個多月時間,這10%學科實踐課程如何開展?各校可謂“絞心腦汁”。

          “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老師坐在一起磨呀,特別煎熬的一個過程,這么多老師碰頭就很麻煩,老師們的奉獻精神和責任心起到了很大作用”,談到課程研發過程,人大附中初一年級組長李書華不無感慨。

          “我們目前正在制定導學手冊,制定方案將各個學科綜合起來開展實踐,同時相關老師正在開拓鮮花港作為校外實踐基地。”呼家樓中心小學德育處徐主任對記者說。

          據記者了解,雖然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學校的學科實踐課沒有開展起來,主要原因就是課程設計和準備,仍在緊鑼密鼓進行。即使課程設計好了,如何執行也是各學校面臨的一個麻煩事兒。

          “課程正式開展之前,我們特地安排了有著豐富實踐課程研發和任課經驗的老教師給即將上崗實踐課的新教師們做全面的培訓。”清華附中教學管理中心主任張蘇表示。

          “一次課大約70分鐘的時間,同學們就可以完成這項任務。結束了這個課后他們會去下一個班繼續其他項目,另一批選這個課的同學又到我這個課堂來,老師不動,學生輪轉起來”,人大附中物理實踐課上,盧海軍老師告訴記者。

          對于這些實踐課的研發過程,老師們均表示著實不輕松。但為了能更好地讓孩子們寓學于樂,收獲最好的課程效果,老師們也只能“咬咬牙”堅持一下了。

          帶著“任務”逛公園

          走起來,動起來,似乎很像以前的課外活動,但現在這些學科實踐課已經被納入課程體系,這就意味著它與以往的課外活動有著很大區別。如何考評,是課程成功與否的關鍵。

          “現在我們給每門課程都設置一張任務單,這樣同學們出去公園、植物園就不是單純去逛逛,他們是帶著目的去的。比如帶孩子們去看敦煌壁畫展,老師會布置任務:哪幅壁畫體現了四大名著的西游記,都有哪些人物。”人大附中“定向越野”課程研發者雷楊告訴記者。

          “我們將傳統實踐活動《走進圓明園》進一步擴充,將中華文化、歷史知識與生物、物理知識融合在一起,培養同學們跨學科的知識運用能力。”清華附中教學管理中心主任張蘇表示。

          根據記者的了解,多數學校的老師們將從紀律性、參與度、合作能力、任務質量等多方面對同學進行考評。這與傳統考評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分數的作用淡化了,更注重孩子全方位的發展。

          家長:“孩子變得更活潑了”

          “我非常支持學校開展這樣的活動,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孩子變得更活潑,思考問題更全面了,同時還能培養孩子愛動手、能吃苦的品質,這會讓他一生受益。”北大附小三年級彭卓群的媽媽對記者說道。

          “這些實踐課的成果可能不會很快地在分數上體現出來,我認為它最大的意義是創建了一套教學模式,我們希望培養的是孩子們的平衡性,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們能夠得到全方位的成長,遇到事情不會自暴自棄、鉆牛角尖、爭吵打架。它的意義是百年樹人。”人大附中副校長黃群飛這樣評價學科實踐課的意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