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聚焦抗戰中的大學:湖南大學見證侵華日軍投降儀式

          首頁 > 

          高考

           > 聚焦抗戰中的大學:湖...

          聚焦抗戰中的大學:湖南大學見證侵華日軍投降儀式

          湖南大學見證侵華日軍投降儀式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八年國殤,一朝涅槃,中國人民憑借堅忍不拔、永不言棄的民族精神,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在抗戰的征途中,當時的大學師生一方面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另一方面,在猛烈的炮火中不棄學業,使我國學術薪火相傳,存續不絕。本期,我們把目光投向在抗日戰爭中進行過卓絕斗爭的高校。

          2015年8月15日,紅磚灰頂的湖南大學行政樓在烈日中靜靜矗立,不斷有游人駐足看著門前的介紹:“原湖南大學科學館,1945年9月15日,長衡地區侵華日軍投降儀式曾在此舉行。”70年前,在如今的行政樓205會議室,湖南大學作為唯一舉行侵華日軍投降儀式的中國大學,見證了中華民族“雪百年恥辱,復萬里河山”的歷史時刻。

          蒙難·烽火歲月的文化浩劫

          “1938年4月10日,日軍飛機轟炸長沙,湖南大學校區被夷為平地,圖書館大樓被毀,僅存數根花崗巖大門柱”。這段文字,鐫刻在該校被炸圖書館遺址前的石碑上,旁邊是三豎兩橫地停留在當初被炸斷時位置的大門柱,地上刻著幾個大大的“歷史不會忘記”。

          這樣彌漫著無邊戰火與血光的記錄,在僅為文化教育機構的湖南大學有數處。湖南大學數學院肖伊莘老教授親歷了第一次被轟炸,“整個圖書館都倒塌了,沖天的火光肆虐。在現場,唯一站立著的只有圖書館大廳前的四根立柱,附近躺著尸體,有的人被炸碎了,腸子掛在電線桿上。大火整整燒了5個多小時才漸漸熄滅。”這一天,距南遷的故宮國寶從湖南大學圖書館地下室撤離才過數日。

          像這樣的轟炸,日軍在湖南大學有5次。百余師生罹難,圖書館、科學館、岳麓書院、校舍,烈火沖天,典籍無存,古跡盡毀,生靈涂炭。70年后仍是言者悲愴,聽者斂容。

          湖南大學在《被敵機炸毀后正告中外文化界宣言》中這樣描述了這場文化之殤:“本大學繼承岳麓書院,有千年歷史……寸瓦片石幾皆于文化史有重大之價值……今強敵一舉而焚燒炸毀之,于吾人之損失為何如!于世界文化之損失為何如……”

          湖南大學,蒙難;文化教育,蒙難。

          西遷·科教救國與抗日救亡

          “本大學雖罹此浩劫,卻以血染為榮;雖不在前方,卻以與前方將士及我民眾分受犧牲為幸。全體師生決本百折不回之精神,誓與倭寇相周旋,不遷校,不輟課,使我華中僅存之國立大學,不因暴力而炸毀……”這是1938年4月10日第一次被轟炸后,湖南大學向全世界發出的怒吼。

          1938年10月中旬起,湖南大學1000多名師生分批到達湘西的辰溪縣垅頭垴。

          “教室是枯黃的草地,或大樹底下,用木板子做幾塊小黑板,背起便走。”今年91歲的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楊煜惠老教授至今仍能清晰地憶起當時的特制鋼筆。“我們把玻璃棒放在火焰上燒軟拉伸,扭出尖來,蘸一次墨水可以寫出幾個字來。”

          “甲骨文大學者楊樹達教授當時是湖南大學唯一的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全國僅30人),但在元宵節時還買不起一份湯圓。教德文的王舒教授則在課余時間擺個小攤點補貼家用。建筑專家柳士英教授家有5個孩子,嚴重入不敷出,柳夫人只得賣點油粑粑。”楊煜惠說。

          95歲的彭國波老人當時是學校治學組工作人員。“由于是戰時,有的專業僅一個學生,可教師也一樣地上課,板書寫滿黑板。工學院李蕃熙、何之泰、唐藝菁、蕭光炯等教授上課都非常認真。李蕃熙是機械系主任,他檢查學生的機械制圖時,每條尺碼都親自復量,真正一絲不茍。”

          1942年考入湖南大學數理系的蘇仲湘也曾回憶:“一個數學年級往往只有一二人,但是,師友數人,日夕相對。在軋軋作響的小樓上,在僅糊素紙的板窗前,我們曾經多次度過探討和思辨的時光。愛因斯坦和羅素的命題曾經多次闖入我們的話題。”

          據統計,1938年西遷辰溪學生數為535人,到返校的1945年達1341人,增加了2.5倍,7年間畢業人數總計1273名,其中,不乏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主要創始人慈云桂、第一個登上南極的中國人張逢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顧問盧濱峰、著名新聞工作者蘇仲湘等校友。

          國土淪亡,山河破碎,師生們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一批學生投筆從戎,有的直接參加前線作戰部隊,肄業生志愿參軍者百余人。

          1938年春,中共湖南大學支部成立,直接領導抗日救亡民族先鋒隊,還公開成立了黨的外圍組織——明日社。

          著有《湖南大學在辰溪》一書的老人張必津是土生土長的辰溪人,他寫道,“1939年元旦,湖大學生舉行勞軍活動,為抗日士兵代寫書信,為抗日士兵們縫補軍衣。1940年1月,學校師生還為前方抗日將士征募寒衣,并給抗日將士匯出1000元。政治系同學繪制了國家形勢圖及湘北會戰圖,張貼于辰溪街道各要沖處,讓閉塞的辰溪人民清醒地知道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辰溪老人還都記得“洋膏”的故事。原來戰爭爆發后,燒堿來源斷絕,肥皂奇缺,化工系副教授譚云鶴利用辰溪一帶大量的土堿和出產的桐油,試制軟皂成功,投入生產,方便了廣大民眾。從抗戰開始,軟皂的應用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955年。

          榮光·復臨岳麓的浴火重生

          “雪百年恥辱,復萬里河山,秦漢無此雄,宋元無此壯;寫三楚文章,吊九原將士,風雨為之泣,草木為之悲。”這是70年前,懸掛在湖南大學科學館的一副對聯。

          1945年9月15日正午,抗日戰爭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第四方面軍長衡地區受降儀式在湖南大學科學館舉行,侵華日軍第二十軍司令坂西一良代表長衡地區日軍,向中國陸軍第四方面軍司令王耀武呈遞投降書。當年報紙曾如此評述:“這其實不只是岳麓山下湖南大學一所學校的榮譽,更是我們這座城市的驕傲。”

          對于為何選擇在湖大舉行受降儀式,時任校長胡庶華面對長沙各報的采訪,特意談到湖南大學一貫保持愛國傳統和面對異族入侵不屈的民族氣節。胡校長稱南宋末年,為抵御元軍入侵,五百余名岳麓書院的學生守城抗敵全部殉難。據調查所知,抗戰期間湖南大學沒有一人參加偽組織,沒有一人當漢奸,這是千余年來先賢提倡民族氣節之效。

          1945年12月10日,湖南大學召開復員長沙后的第一次校務會議,做出了一個鄭重決定:為景仰長衡區受降典禮起見,特在科學館內設受降堂,陳列受降時各種紀念物品及戰利品,并在科學館前面建立奏凱亭,豎碑以紀其事。日后如能建一較大之科學館時,即將現在之科學館,改為勝利博物館。

          1945年底,湖南大學全部從辰溪復員長沙。由于校舍損毀嚴重,師生們就用從辰溪拆遷過來的木料搭建臨時校舍。“復臨舍”,意謂“復員后的臨時校舍”,這也就是今天湖大復臨舍教學樓名字的由來。

          岳麓山復蘇了,千年學府歷經日寇五次轟炸和四次長沙會戰的炮火劫難后,又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生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