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拉克說過:“科學家從研究自然中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是因為它美。若是自然不美,知識就不值得去追求,生活也就不值得去過了。”在東西方歷史上,科學與藝術這兩個如此不同的領域,對于我們生存其中的這同一個世界,各自衍生出了豐富的感覺和思想經驗。
本周日下午,中國美術學院科研創作處、中國美術學院科協以及浙江省科技館將在象山校區共同打造一場諾獎科學家與藝術家的對話,讓兩位科學家和兩位藝術家坐在一起,縱論科學與藝術的同一和差異,嘗試尋找兩個領域碰撞的火花。
他們是誰?
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
Prof. Frank Wilczek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2004年,與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茨一起由于發現強相互作用的漸進自由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評委會認為他們三人的研究成果對微觀世界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將他們的發現描述成“夸克世界一項精彩的發現”。他撰寫的科普書中《奇妙的現實》和《存在之輕》已經被翻譯成中文。
李淼教授
理論物理學家,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他曾用四個詞形容自己的身份:物理學家,詩人,作家,健身愛好者。 最近致力于研究超弦中的黑洞物理、超弦宇宙學以及暗能量。2011年獲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人物獎。著有《<三體>中的物理學》、《越弱越暗越美麗》、《Dark Energy》等書。
司徒立教授
法籍華裔著名畫家和藝術理論家,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哲學與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1995年首次將西方“具象表現繪畫理論和實踐體系系統地引入到中國的高等藝術院校”,是具象表現繪畫引入中國的第一人。作為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擺渡者,司徒立教授于2004年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位,2014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高士明教授
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長期從事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藝術與策展研究。先后創辦了中國美術學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藝術策劃與行政系以及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并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實驗藝術教學機構“跨媒體藝術學院”,被美國《亞太藝術》雜志評為“亞洲最值得期待的當代藝術教育機構”。
講座的主題為什么叫存在之輕?
豆瓣上是這么介紹維爾切克這本書的:幾乎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對自然界最深層次實在的理解,在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里已經有了重大改變。現在我們己非常接近于長期尋求的突破:自然界基本力的大統一。作為一位深受歡迎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一直在這片新天地的舞臺上扮演主角。
通過超越舊的物質和空間觀念,他詮釋了一個全新的發現:物質是由幾乎無重量的單元構造的。純能量是質量的最終之源,維爾切克把這個發現稱為“存在之輕”。但他向我們展示的遠不止這些、空間絕不是單純的容器,不是空無一物和被動的,它是一種動態的網格——一種現代意義上的以太網,要比任何“基本”粒子更基本。其自發活動產生并消滅著粒子,這種對物質和“虛空”的新認識解釋了引力為什么那么微弱,并使自然界所有力的大統一圖像變得格外清晰。《存在之輕》是探索這些革命性概念的意義的第一本著作,維爾切克向我們展示了迷人宇宙的全新圖像,并憧憬了基礎物理學新的黃金時代。
藝術家和科學家對于“存在”問題有怎樣的經驗與沉思?科學與藝術面對世界的姿態和方法有何差異?時間、空間的命題在藝術和科學的“感”與“知”之間如何辯證?創造性對科學與藝術究竟意味著什么?
周日相約象山小劇場,還有一個秘密
承擔畢業周開幕式多媒體展演和視覺設計的團隊,又將會給現場,帶來一個怎樣玄妙的藝術與科技的視覺盛宴呢?期待
地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2號樓小劇場
時間:2015年10月25日15:00-17:00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