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恒,浙江舟山人。1937年底,在岱西創辦青光小學。1938年舟山中學畢業后參加革命,在岱山、定海等地開展抗日救亡工作,開設小小圖書館岱山分館。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起,歷任定海法院院長、人民法庭副庭長、定海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浙江省新聞出版處處長、中共舟山地委常委、舟山行署副專員、中共浙江省顧問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人大舟山聯絡員等職。1985年創辦東海業余專科學校,1995年創辦東海中學。離休后,發起創辦了舟山市開發海洋振興舟山促進會和東海教育基金會,大力支援了浙江海洋學院東海科學技術學院的建設。現任舟山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浙江海洋學院東海科學技術學院名譽董事長、名譽院長,東海教育基金會會長。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舉國上下隆重紀念。筆者偶然間翻閱校刊,驚悉浙江海洋學院東海科學技術學院名譽董事長、名譽院長王家恒老先生的抗戰事跡,遂與幾位同學自發前往老先生宅邸拜謁,由此更加詳細地了解了老先生動人的事跡。作為共產黨員,筆者為怹近50年轟轟烈烈的工作而深深敬重;作為前輩先生,筆者為怹近80年扶助教育的事跡而深深感動。
煮海之民何所營:鹽場小二郎艱難入學接觸進步思想
1918年1月,王家恒出生在岱山青黑村大鹽場。怹的父親極有遠見,深知只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于是在王家恒6歲時就要求跟著自己讀私塾。鹽民本身的工作環境就很艱苦,風吹日曬再加上生產工具的落后,千百年來還要受無止境的剝削和壓迫。1927年春,苦大仇深的鹽民們忍無可忍,在只有3名黨員的中共定海小組的領導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岱山鹽民暴動。當時,還是小學生的王家恒親眼目睹了該運動, 團結工農打倒列強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等革命概念在怹的心中打下了重重的烙印,至今記憶猶新。也就是從那次鹽民運動起,怹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天然的親近感。
之后,王家恒又先后到岱山鹽務初級小學、蓬山小學就讀。1934年,王家恒小學畢業,岱山沒有更高一級的學校。在當時,小學畢業就能夠得到較好的工作。但還是怹那位開明的父親決定讓怹去舟山中學讀書。舟山中學是舟山當時的最高學府。作為名校,其創始人一開始就貫徹從嚴求實的辦學方針,邀請最好的老師,教育最好的學生,所以進舟山中學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消息閉塞、財力拮據等原因,王家恒錯過了學校的開學時間。王父千方百計托求定海社會名流孫爾瓚向當時舟山中學校長方同源求情。孫爾瓚是定海的最后一個舉人,他的說情無疑很有分量。方校長來了個權宜之計,讓王家恒先進舟中附小畢業班旁聽,不計成績,等考試通過,再進舟中。16歲的王家恒深知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加倍努力,終于在同年7月考入舟山中學初中。據王老先生回憶,舟山中學的學費是幾兩銀子,可以買當時幾畝田的稻米。可以想見王家當時承受了多么大的生活壓力。可也正是由于王父的遠見使得王家恒接受了當時最好的教育,并因此得以接觸進步思想,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王老先生說,在上學時怹就發現這幾個人不一般,有思想,很正直。這幾個人指的就是附小班主任沈曉蝶、體育教師朱培生、初中部教師鐘悌之(解放后任江西吉安專屬教育局長),他們是隱蔽在舟山中學的地下共產黨員,教學之余,經常對學生灌輸進步的思想,這些思想影響了一批學生的人生軌跡。陳毅元帥曾稱贊舟山中學是大革命的搖籃,培養了一批革命家。如陳安羽(1938年參加新四軍,建國后歷任杭州市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丁公量(1938年參加新四軍,后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黨委書記兼上海科學院書記、院長)、馮賢弼(1938年參加新四軍,建國后奉令到外交戰線工作,先后在印尼、埃及、摩洛哥、意大利、瑞典等大使館、總領事館任外交官)這些閃亮的名字,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勛。
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的王家恒如同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如饑似渴地汲取革命思想,同時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上街頭發傳單,向周圍的同學和群眾宣傳抗日思想。校方自然不同意學生們參與激進活動,所以王家恒在最后一學期就住到校外的定海民眾教育館(原魯王宮,后為成仁祠),而當時的館長徐士彬也是共產黨員。在這里,王家恒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自由地交流思想,探求抗日救亡的道路。
1938年,王家恒從舟山中學畢業,告別了怹青蔥的校園生活。1939年的5月4日,在五四運動爆發20周年的神圣時刻,王家恒向著黨旗,舉起右拳,正式成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開始了怹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
于無聲處聽驚雷:舟山余則成隱蔽開展海上游擊戰斗
八一三事變后的舟山黑云壓城城欲摧, 1938年王家恒剛從舟山中學畢業就在岱山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同時發展地方教育。初春,王家恒創辦青光代用小學(性質為復式初小,植新小學的前身)。8月,開設小小圖書館岱山分館,宣傳抗日主張。
1939年5月21日,日軍侵占岱山。6月23日,入侵定海縣城,縣長蘇本善退逃到鎮海大榭。在這段時期,當初與王家恒縱論局勢的同學們先后參加新四軍,奔赴與日軍正面搏殺的各個戰場。王家恒摩拳擦掌,組織上卻給怹帶來了不同的指示:以愛國青年的身份,打入剛組建的國民黨定海抗日自衛團,與中共定海縣工委書記張啟達單線聯系。
王家恒因為從舟山中學畢業,是當時難得的知識型人才,不久就當上國民黨定海抗日自衛團第三大隊指導員(簡稱三大隊)。王家恒發現,三大隊是一支由小船幫發起的抗日隊伍,以鹽漁民為主,其中還有不少心懷鬼胎的不良分子。王家恒決定徹底改造這支隊伍,一方面,與戰士同吃同住,潛移默化地教育影響他們,通過耐心觀察,逐步清除隊伍中的違法亂紀分子;另一方面,利用教大隊長讀書認字的機會,見縫插針宣講愛國道理。經過王家恒的努力,取得了大隊長和戰士們的信任,三大隊的面貌也煥然一新。
王家恒老先生戎裝照
1943年,三大隊第三中隊隊長徐和坤在與日寇激戰中犧牲。根據黨組織指示,王家恒通過爭取兼任中隊長,掌握了這支名為國民黨領導實際由共產黨控制的抗日隊伍。王家恒老先生介紹,當時舟山有定海東區抗日游擊根據地和岱山岱西抗日游擊根據地。在這兩塊根據地上,王家恒憑借對舟山地形、海域的熟悉,依托人民群眾的支持,來往縱橫,開展海上游擊戰。
1944年6月,只有一條胳膊的船夫多福被日軍強行拉到舟山東部小島之間劃船運糧運菜。多福苦不堪言,一日獲知在洛迦山養傷的日軍少佐等鬼子要去白沙島,就偷偷地把這消息告訴了抗日游擊隊。王家恒從抗日游擊隊那里獲悉這個消息后,進行了周密部署。第二天傍晚,鬼子們在多福的船上喝酒狂歡,突然風急浪高,一個個都趴到了。誰知竟是多福故意駕駛的結果,他輕輕地移開船板,整個分隊的戰士從艙內沖出,瞬間控制了輕機槍,當場擊斃鬼子7個,還繳獲輕機槍1挺、步槍5支、短槍1支,俘敵6人。盡管戰果頗豐,但王家恒考慮到隱蔽工作的特殊性,并沒有將戰功向國民黨做匯報,日軍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最后以海難了事。
1944年秋,王家恒派副中隊長周阿祥、隊員馮小狗到上海活動,偵察日軍情報。馮小狗在上海偶然得知日軍要強行征用船只,把物資運送到青島。船上有兩個船員是長涂人,怕這一去生死難料。三中隊立刻找到船老大,安排兩名戰士頂替船員,并部署十多位戰士趕赴吳淞口外(俗稱三夾水)進行截擊。那天晚上4個押船的日本兵因為暈船迷迷糊糊地倒在了船板上。頂替的戰士毒倒了日軍軍犬。接應的隊員快速駕小船靠近,迅速將4個鬼子制服,發現船上裝著400輛尚未安裝的自行車,戰士們連夜駕船返回舟山。因為這是一批軍用物資,王家恒決定先將自行車隱藏起來。1946年春,王家恒按照黨組織指示,改編三中隊,在岱山建立了黨領導和控制的隱蔽武裝保二中隊。這時才拿出這批戰利品,部分作為保二中隊的交通工具,部分上交黨組織。
在抗日戰爭期間,王家恒打鬼子、斗土豪,活動范圍遠及寧波北侖,1943年至1945年,王家恒曾向北侖的抗日力量送過俘虜的日本兵、16擔新印制的日軍儲備票、大量布匹、上百條槍等。王家恒老先生感慨道:當年郭巨、峙頭、門浦、上陽都是第三大隊生活、戰斗過的地方。特別是在太平岙涼明頭和青龍庵,留下了三大隊的足跡。當地的老百姓為我們做好掩護和保密,并在生活上提供保障,我們在太平岙一邊整訓,一邊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幫助進步青年學習文化知識,和當地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記得1944年秋,我在太平岙第一次與上級地下黨負責人詹步行見面,接受任務。帶領三大隊第三中隊和抗日小分隊從舟山連夜運來槍支,匿藏武器彈藥在太平岙。直至抗戰勝利后回到定海,至今記憶猶新。他還介紹了在戴家岙建立軍械所和醫護室,配合三東工委為籌建的江南武工隊提供槍支彈藥等。
抗戰勝利后,王家恒任國民黨定海警察局保安警察大隊第二中隊中隊長,配合中共地下黨組織與國民黨進行隱蔽斗爭。
終身之計在樹人:勤懇孺子牛發展地方文化教育事業
1949年7月7日,毛澤東根據局勢,下達了準備奪取舟山群島的戰略意圖。從1949年8月17日開始,經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舟山人民歷時9個月艱苦卓絕的渡海奪島戰爭,1950年5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野戰軍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軍組成的十萬大軍發起了解放舟山群島戰役最后的總攻擊,舟山宣告解放。
潛伏了12年的王家恒終于能以共產黨員的身份正式亮相。1950年9月,任定海法院院長、人民法庭副庭長。1956年11月,調杭州工作,后擔任浙江省文化局新聞出版處處長。1957年7月,重新回舟山工作,長期擔任舟山地區主要領導人,分管農業、文化、科技、教育等,開始興辦他最為熱愛的事業。
1938年,王家恒看到家鄉學校停辦,學生失學,就在岱山岱西辦了青光代用小學,后為植新小學。1942年,王家恒依靠地方武裝財力,建立岱山教育推進委員會,創辦20余所農村小學,至今尚存懷慈小學(現為岱西中心小學)。1948年,興辦了岱山初級中學。該校完全參照舟山中學模式,成立董事會,籌集基金。在1948~1950年短短幾年間,該中學培養了120余名學生,其中有40多名學生后獲得高級職稱,在全國各地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王家恒老先生說:當我1938年參加革命起,在黨的教育下和斗爭實踐中,逐步深深認識到教育必須、人才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才的道理,并堅定不移,切實執行。在他任期內,舟山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興辦了一批大中專院校,發展了職業教育。1984年后,王老先生退居二線,又著手創辦了東海業余專科學校、東海中學、東海學院等東海系列學校。怹曾兩次上京以求國家批準,終于東海學院成為經國家教委批準備案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怹擔任董事長和院長,。2005年,東海學院并入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舟山市政府贈匾贊揚怹矢志興學,老而彌堅。 王老先生還支援浙江海洋學院民辦東海海洋研究所和東海科學技術學院的建設。
1995年6月26日的舟山日報登載了王家恒老先生于當年5月創作的《登長城》一詩,展現了老先生辦學之艱難,矢志之不渝,詩曰:
《登長城》
余于前十三年,曾五次上京出席全國六屆人大會議,均因忙于事務,未能登臨長城。今年五月趁赴京審批東海學院之隙,喜登八達嶺長城一游,了卻久縈于胸之夙愿,賦此感懷。
逶迤萬里勢巍峨,遙對神州九曲河。
民族精神于此現,華夏氣魄在斯和。
縈胸夙愿十余載,提腳今臨千級坡。
好漢長城如相勉,明天欲唱奮蹄歌。
舟山文宣系統的領導干部、各校教師學生、社會熱心人士如果來信,只要身體允許,老先生一定回信,如果遇到難以解決的事,老先生還會出面協調。
進入21世紀,他考慮到社會上有一部分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上不起大學,于是發起創辦東海教育基金會。2005年開始時資助本地兩所高校的舟山籍貧優學生40名,就讀外地院校的舟山貧優學生9名,合計49名,資助金額14.9萬元;2007年開始資助范圍擴大到本地中職學生和外地就讀本市院校學生,人數達200名,金額每年50-60萬元;2014年實際資助本市在外地院校就讀學生51名,本地院校學生285名,共336名,金額達80.3萬元。截至2014年,9年合計獎助學生2100名(次),金額達532.1萬元。
東海教育基金會與其他慈善、獎學單位不同,在堅持服務的原則上,經濟獎扶與政治教育并重,要求學生孝親、敬師、愛鄉、報國。據調查舟山市大中專院校中家庭經濟困難生比例為17%,特困生為5%,則舟山市約有家庭經濟困難生3400人,特困生上千名。基金會資金有限,每年資助學生兩三百人,各校只能采取貧中選優、獎中有助的辦法發放資助金。所以,受資助學生綜合素質很高,在校為三好學生或黨員發展對象,畢業后成為公務員、教師、創業精英、企業骨干等。
王老先生不僅關心舟山教育事業的發展,還注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舟山歷史悠久,海洋歷史文化遺產豐富。但由于歷史上的戰爭、人口遷移等因素,舟山的許多歷史文獻或被毀壞,或流散于外地。王家恒聯合12位人大代表建議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征集復印孤本、殘本,搶救舟山古代圖書,發掘外國歷史文獻,組織學者點校注釋,編輯出版《舟山古代圖書叢刊》,生產舟山文化精品,使舟山海洋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
圍繞王老先生,怹的家人也十分具有傳奇色彩。在舟山中學教學樓后面小山坡上,有一座由原浙江省委書記薛駒題寫亭名,著名書法家姜東舒題詞的母蔭亭。自從王老先生于上世紀30年代在舟山中學求讀后,至今先后有堂弟王家斌至嫡曾外孫女王慈燕等四代人在舟中就讀。 2000年以2個兒子的名義捐資在校園中建造母蔭亭,紀念王老先生的妻子吳梅英女士送夫、送子、送孫進校的平凡又偉大的夫妻情、母子情、祖孫情。
從1938年8月參加革命算起,抗戰老兵王家恒有近50年轟轟烈烈的工作經歷;從1938年在岱山岱西創辦青光代用小學算起,前輩先生王家恒有近80年櫛風沐雨的支教歷程。王老先生的崇高品德、光輝事跡感天動地。
后記:王家恒老先生是浙江海洋學院東海科學技術學院名譽董事長、名譽院長,筆者出于對怹的仰慕,希望能拜訪老先生。考慮到怹近百歲高齡,心中忐忑。沒想到,電話中怹毫不猶豫就答應下來,次日訪問,一大早就穿戴得整整齊齊。對于學生的來訪,老先生很欣慰、很開心,領著筆者翻看各種老物件。臨別之際,邀請筆者合影留念,并一定要筆者留下姓名。老先生說:你們來看望我,我要把你們記在心里。多么可敬、可愛的老人啊,祝怹健康長壽,福運如怹熱愛的東海般綿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