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區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促進教育公平
家住河西區紀莊子附近的王女士的兒子就要上小學了,她早已拿定主意,就讓孩子按照“學區片”劃分到離家最近的東湖小學上學。雖說東湖小學不是名校,但她認為在這里上學的孩子同樣可以享受到河西區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著力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一個孩子在河西區受到最好的教育”,河西區委、區政府始終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核心追求。近年來,河西區在大力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中,努力促進教育公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間全區教育投入平均增長率為17.82%,2010年教育投資達7.27億元。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河西區享受到了優質公平的教育資源,朵朵未來之花在同一片藍天下盡享陽光。
2006年,針對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和校際間發展不均衡這一教育公平熱點問題,河西區在本市率先開展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區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創立教育發展聯合學區,并使之成為學校發展的共同體。全區將29所公辦小學劃分為5個聯合學區,各學區最優質的小學作為中心校,建立新型校際合作機制,實行學區內教學和課外設施開放、名師和干部輪崗等優質資源共享措施。
聯合學區模式推出后,不少曾在“擇校熱”中生源嚴重流失的普通校,迎來了片區學生的回歸,東湖小學就是這些眾多學校中的一所。與作為學區中心校的河西區中心小學這所重點校一同劃入第四教育發展聯合學區后,東湖小學與中心校實行統一的教學、人事管理,以及優質師資和校園網絡共享,學校硬件和軟件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成為了本市首批義務教育現代化建設達標校。通過連續四年對東湖小學學生學習質量監控表明,該校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大幅提升,與中心校的差距越來越小。這所曾一度只能招收到10多名“片內”學生的小學,招生人數逐年遞增,重新煥發活力。
“校舍翻新了、中心小學的好老師也來了,既然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好的教育,我們自然沒必要舍近求遠。”東湖小學一年級學生楊函的家長劉淑英說。
河西區在做實聯合學區的基礎上,還實施了“名校帶新校”策略,在區內相對偏遠的東部地區建立師大二附小分校,讓新建學校高起步、高水平發展。同時,將聯合學區經驗向中學輻射,創立“中學一對一互助提高機制”,將7所優質示范校與7所普通中學結成對子,在學校管理、課程教學、教科研、師資等方面開展合作與交流,不斷縮小校際差距,形成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最重要的是創新思路,探索實施切實可行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如果說聯合學區、名校帶新校、中學一對一互助提高等新機制為河西教育均衡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那么實現優質師資均衡配置則是河西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的重要保障。”河西區副區長劉國勝說。因此,河西區還建立了“教師柔性流動和培養機制”,讓“好教師”在普通校與優質校之間合理流動,將骨干教師從“一校獨有”變為了“多校共享”。
在柔性流動機制下,優質校骨干教師須定期到普通校承擔常規教學、教育研究及培養青年教師任務;而普通校教師也須定期到優質校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天津師大第二附屬小學教師顧靜就是眾多參與柔性流動教師中的一員。作為河西區骨干教師,今年秋季學期開學后,她在尖山小學開始了交流任教工作。“顧老師的語文課是我們最喜歡上的課。”尖山小學四年一班學生李蘊汐和王瑞馨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顧靜老師采取的啟發式教學,讓課堂更加生動,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尖山小學校長盧桂萍說。而對于尖山小學的梁靜老師來說,去年在師大二附小的交流學習經歷令她受益匪淺:“在優質校,我學到了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如今我把它們應用在自己的教學中,孩子們上課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
一系列創新機制的有效實施,讓河西高水平優質均衡教育發展結出累累碩果:去年,河西區被評為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區;而在剛剛結束的天津市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第二輪評估驗收中,河西區17所中小學順利通過驗收。截至目前,全區共有38所中小學成為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達標校,達標率為86.4%,遙遙領先于全市中小學達標水平。如今,一所所現代化的中小學校在這里落成,一批批教育名師在這里成長,5萬余名中小學生在河西區盡享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