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紅燒肉、炒茄子、小瓜湯,這是眼下貴州羅甸縣第四小學學生經常能吃到的營養午餐。“孩子們在學校吃得好,身體也壯了。”羅甸縣第四小學校長汪付珍說。
“而過去學校條件差,沒有食堂,也沒營養改善計劃,一些孩子中午餓著肚子。”汪付珍說,有條件的學生帶些冷飯當午餐,沒條件的學生中午“餓肚皮”,這樣的現象前幾年在一些貧困山區農村學校并不鮮見。
由于受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貴州一些邊遠貧困山區農村中小學生在校就餐難,健康狀況令人擔憂。2011年有媒體報道了羅甸縣班仁鄉小學農村孩子不吃午飯、餓著肚子上課的狀況,引起社會關注。
針對實際情況,貴州省在全國率先全面實行學校食堂供應午餐模式。2012年3月,貴州正式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目前覆蓋了全省87個縣(市、區)1.31萬所農村學校,380萬農村中小學生在校吃上了熱騰騰的午餐。
為使學生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貴州結合地方實際和飲食習慣,指導學校合理制定配餐食譜,盡可能做到食物多樣、葷素搭配、營養全面。各試點學校的營養午餐至少制定四套菜譜,一周一換,每餐至少“兩菜一湯”,熱飯熱菜,搭配肉食。
“實施營養改善計劃以來,貴州農村學生由一日兩餐變為三餐,學生在校能天天吃到肉,保證了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學生體質有了明顯改善。”貴州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