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火熱的畢業求職季即將開始。對于今年畢業的王剛來說,去擁擠的招聘會場投遞一份紙質簡歷,這實在有點太過煎熬。犯懶的他采用的方式是每天在朋友圈里“刷”工作。
其實,王剛并不是個例。趕集網聯合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趕集研究院在京發布的《趕集網2015互聯網+時代,就業主力軍現狀報告調查》顯示,90后找工作的方式更加隨性。QQ、微博、微信等各類社交媒體成為求職和招聘信息的“集散地”,刷個朋友圈就能“刷”出一份工作來。
工作是“刷”出來的
“靠譜招聘來了,求推薦,公司地點在望京SOHO,老規矩,凡是推薦成功的贈送蘋果手表一只。”在90后工程師張軍的朋友圈里,每天都有不少好友轉發各種招人信息。而在他的轉發下,今年夏天剛畢業的表弟王剛就成功“配對”進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做行政工作,剛進單位就可以拿到14薪加公司海外旅游的福利。
從今年的畢業求職季起,QQ、微博、微信等各類社交媒體成為求職和招聘信息的“集散地”。互聯網+為就業主力軍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便利。
一位電子信息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表示“普工基層崗位、基層技術管理研發崗位,通過朋友圈招聘,能省下大筆攤位費、信息發布費等費用,照片效果也比較好。”此外,記者從朋友圈看到,不少人還特意在朋友圈開辟了招聘的公號,熟人推薦的招聘供需對接頗為流行。
更有意思的是,喜愛通過社交或者互聯網找工作的已不僅限于高學歷人群。
趕集網的調查報告中顯示,過去,藍領找工作多半通過熟人介紹和學習包分配等方式,隨著互聯網的到來,招聘網站開始成為藍領們獲取招聘信息的新渠道。在互聯網+時代,各種微招聘、基于位置服務LBS招聘形式開始滲透到就業主力軍們求職渠道中。
“一份工作做滿三年?不!”
第一份工作可以做多久?這個問題對于張大媽來說,簡直問得不可思議。因為她從20歲進工廠,一直到55歲退休,連單位的辦公室都沒換過。而對于如今的90后來說,邁向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卻并不打算做得太久。
根據調查,47.6%的90后畢業生對第一份工作的預期工作期限在一年以內,其中23.6%預期半年以內,而預期第一份工作期限在三年以上的比例僅7.9%。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