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tbody id="6tu77"></tbody>

        1.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ins id="6tu77"><u id="6tu77"></u></ins></samp>
        2. <progress id="6tu77"><bdo id="6tu77"></bdo></progress>
          <samp id="6tu77"><ins id="6tu77"><ruby id="6tu77"></ruby></ins></samp><tbody id="6tu77"></tbody>
          <samp id="6tu77"></samp>
        3.  
          遇到“熊孩子” 家長只能說一句話,哪個答案更好?

          首頁 > 

          地方

           > 浙江

           > 遇到“熊孩子” 家長...

          遇到“熊孩子” 家長只能說一句話,哪個答案更好?

          上周日,后現代模式學校心理服務研討會在杭開幕,這也是2015中國杭州名師名校長論壇的一場重要分論壇,吸引了全省各地的心理研究人員、學校管理者、教師等近250人參加。

          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成為焦點。上城區一份關于家長對學校教學質量改進意見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家長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很大,尤其小學段達到了25.15%,排在第一位,緊跟其后的是實踐技能培養和行為習慣培養。

          2014年,上城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聯手杭州市健康管理中心,借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杭州市健康管理中心兩大尖端機構,開展應用心理學服務于學校的實踐,引進了幫助解決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全境式”心理管理技術EAP項目。如今一年過去,學生和老師都慢慢發生了變化。

          只能和孩子說一句話,你會說什么?

          對許多一線教師來說,直觀方法比心理學理論更實用。上城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學生成長支持中心主任王珍,分享了一個家長遭遇“熊孩子”的情境:

          如果你家孩子總是調皮搗蛋,每天都在家大呼小叫,你忍不住教育了他好幾次,總算安分了兩天,可到了第三天,孩子又控制不住自己亂跑亂叫。你看到這一幕時火冒三丈,心想,明明和他說了那么多次,怎么就是不聽呢?這時,如果只能讓你跟孩子說一句話,你會說什么?

          這是不久前王珍帶隊去北京參加培訓時遇到的題目。當時老師的回答五花八門,記者在論壇現場隨機問了幾位老師,得到以下答案:

          A你為什么總喜歡大喊大叫?(問原因)

          B你能不能試著安靜幾分鐘?(鼓勵)

          C你這樣媽媽很傷心,你都不和我好了!(示弱)

          那次培訓中,王珍和老師們聽到了不一樣的答案:寶貝,你前兩天是怎么做到的,給我說說你的方法吧!

          這句話讓在場老師意外又驚喜。“第一句話非常關鍵,這是定基調的時刻。如果我們針對他不好的表現提出問題時,首先是一個否定的信號;而當我們把焦點放在他表現好的那兩天上時,這是一種正面的積極的信號,反而會讓孩子開始思考:我前兩天表現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他會嘗試著再努力去做到。”王珍說,這給老師們帶來了很多啟發,也使得團隊在后來的進校服務中,帶去了很好的經驗和方法。

          延伸閱讀

          關注點變化:從“問題”到“人”

          心理服務作用于學生身上,發生了什么變化?

          王珍特別提到了遵循“非病理性”原則——孩子的成長中,犯錯誤有其合理化的部分。

          簡單來說,以往學生犯錯時,我們會想著如何“去掉毛病”或“補足短板”,而如今要從“問題”中看到“需要”,幫助孩子建構解決方案,激發孩子具有的資源,相信他們能克服自己的困難、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以前是聚焦‘問題’,現在是關注人的‘成長’。”

          自去年6月起,上城區首輪學校EAP心理建設暨后現代心理服務項目啟動,并聘請史占彪、趙然、駱宏、沈宣元等六位老師為專家團隊,全程指導項目實施運行。通過組織“焦點取向”、“欣賞式探詢”、“非暴力溝通”、“提升幸福力”等學習探討,傳播理念,幫助教師換一種視角看待學生,為他們提供基于問題解決的方法和策略的學習。同時引進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及杭州實驗基地的專業力量,舉辦高端培訓。

          誰更難改變:家長還是老師?

          天長小學是第一批EAP項目試點校,副校長龐科軍說,一年來最直觀的感受是教師心態發生變化。

          以前,學生出了問題,老師習慣于一層層剝開問題分析原因,現在更關注的是他有什么需求。比如,班上有同學上課不聽講,以前會去了解學生為什么不聽講,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難,如果幾次談話下來學生沒有改進,老師也會有一定負面情緒。現在,老師們首先會思考,這個孩子有什么閃光點?他可能上課不認真,但待人熱情,那就針對這個閃光點盡力去挖掘,從好的一面去和他對話,傳遞積極情緒,這樣一來,師生心態都是積極的,“當我們都換一種角度和心態來看問題時,問題反而得到了解決。”

          龐科軍坦言,試行一年困惑反而更多,“現在很多話不敢說,總想著是不是要等學生先說。”他認為,最難改變的是家長,“面對家長的焦慮,是否可以有更多服務家長的心理課程?”

          杭六中校長柴偉民則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最難改變的是老師。作為藝術特色學校,杭六中實行選課走班制度,此次成為第二批的試點學校,柴偉民充滿期待。“我們實行導師制,老師們還停留在關注分數、成績的層面,帶著這樣的視角,對學生感受的關注是不夠的。”柴偉民說,在老師和學生的約談中,更主要的還是針對分數和成績問題的分析,希望今后能更關注學生的真實需求。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